全球彈力包芯紗市場龍頭——天虹紡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虹紡織”)日前發布公告稱,公司預計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2023年上半年將虧損8億元,而公司2022年上半年則實現凈利潤10億元。
對于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天虹紡織解釋稱,報告期內,海外市場紡織品需求持續疲軟,致使公司產品售價偏弱及產能使用率偏低,繼而影響公司的單位生產成本及毛利率。然而,該現象于2023年二季度開始改善,加上棉花價格回穩,預期公司的盈利能力將逐步改善。盡管經營環境困難重重,公司的現金狀況維持強勁,公司也將密切關注市場情況,并將專注于優化產品組合以提升自身的產能使用率。
據第一紡織網此前報道,截至2022年12月31日,天虹紡織的經營活動所得現金凈額約16.20億元,相較2021年有所降低,主要是由于2022年公司毛利大幅下降導致。投資活動所耗現金凈額17.26億元,主要用于報告期內中國、越南及美洲新增的紗線和面料產能及設備更新改造的付款;截至2022年12月31日,天虹紡織的銀行及現金結余(包括已抵押銀行存款)約為25.801億元,上年同期為26.957億元。
東吳證券分析師李婕曾表示,作為國內棉紡織龍頭的天虹紡織,2022 年由于下游需求不振、下半年棉價回落等因素影響業績承壓,2023 年國內疫情放開后內銷有望逐漸回暖,海外上半年需求仍承壓、有望于下半年出現需求拐點,而隨著隨需求回暖棉價存上行空間,利好公司盈利能力改善。
華泰睿思研究員羅藝鑫則指出,受到歐美對于經濟衰退、就業數據以及加息周期等多重因素影響。出口紡織制造企業訂單增速及產能利用率目前已經處于底部,2023年下半年邊際改善趨勢明確,然而復蘇斜率仍然將面臨一定風險。來自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中國紡織品出口金額1/2月同比下滑26.3/14.4%,而3/4月已回升至同比增長9.5/4.1%;服裝及附件出口金額1/2月同比下滑10.5/21.6%,3/4月同比增長32.3/14.3%。
羅藝鑫介紹,2022年下半年,國內外棉價從高位回落,主要由于因全球疫情產生的供應鏈擾動問題已得到緩解,而海內外零售環境較為疲軟,棉花消費需求尚未完全回升。而2023年以來,隨著國內防疫措施優化后工業生產活動恢復正常,且消費需求逐步回暖,上游紡織制造板塊景氣度有所提升,因此內棉價格小幅走高,但由于當前訂單多為短單,且5月份以來淡季特征顯現,因此棉價尚未形成明顯的持續上漲趨勢。
考慮到下半年全球經濟環境不明朗以及全球棉花庫存仍處高位,羅藝鑫預計,年內棉價將窄幅震蕩,同比或明顯下降。而進入2024年,宏觀經濟壓力減輕、能源成本下降、消費進一步回暖的利好因素或將促進棉花消費,棉價上行動力更強。根據USDA公布的最新2023/24年度(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棉花供需數據,2023/24年度全球棉花的產量預計同比微幅下降0.6%至1.157億包,主要由于中國產量下滑;而全球棉花消費量預計同比增長6%以上至1.162億包,主要由于棉花價格較上一年下跌,而過去供應鏈擾動導致棉紗庫存較低,以及全球消費市場逐步正常化。主要紡紗國家如印度,中國,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國的棉花使用量或增加;全球棉花期末庫存預計同比減少0.4%至約9,230萬包。
一般而言,棉花等上游原材料價格的短期小幅波動大多能夠被成衣制造商順利傳導給下游品牌客戶,因此,在供應鏈維持正常的情況下,棉價波動對制造商利潤率影響有限,但下半年出口業務占比較高的成衣及鞋類制造商以美元計價的產品單價仍將會有同比下行風險。
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中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高位7.26回落至6.71,但自2月起又再度攀升,截至6月14日為7.16,高于去年同期的6.75及2022年末的6.96。根據彭博一致預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到2023年中旬及2023年底分別為6.90、6.80。
在羅藝鑫看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對紡織制造板塊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
一是隨著海外產能的占比增加,紡織企業有更多的銷售金額以美元計價。而紡織企業采購的原材料更多來源于中國國內,因此成本大多以人民幣結算。人民幣同比貶值將對于紡織企業以人民幣為本幣的銷售單價同比增速、銷售收入同比增速以及毛利潤金額有正面幫助。我們預計上半年這一利好因素仍然存在,而下半年匯率因素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二是紡織企業在外遷的過程中,以外幣(主要是美元)計價的海外資產占比的提升。因此在國際會計準則下,企業需要將外幣資產在財報時點轉換為會計本幣即人民幣,并且計算相應的匯兌損益。在相鄰兩個財報時點期間,人民幣貶值將給企業帶來匯兌收益并計入其利潤表。考慮到當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相比2022年末繼續貶值,而下半年匯率因素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預計具有外幣資產的紡企或將在上半年錄得匯兌收益,而全年匯兌損益可能仍將對上市企業的報表利潤帶來一定干擾。
羅藝鑫坦言,由于全球宏觀經濟環境及零售市場波動加劇,鞋服品牌商的終端零售及庫存管理效率難度有所提升,因此相應地需要采用更加強調靈活、快速、可持續、數字化和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采購模式,全球紡織服裝產業鏈出現向主要消費市場回流化和近岸化的趨勢。我們認為在這一趨勢下,中國以及中國優質龍頭紡企在未來全球紡織服裝產業鏈分工中仍將占據關鍵環節,并有望隨著產業升級獲得更高附加值,提升自身的盈利水平,主要優勢在于:
一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鏈效率較東南亞國家更高,已形成具備專業化分工和集約化配套設施的區域產業集群。未來品牌商或選擇中國+越南/柬埔寨+其他東南亞國家的供應鏈模式;
二是中國本地的消費市場增速仍處于全球前列。Euromonitor估計2022-2026年中國服裝零售額預計以4.6%的CAGR保持增長,占全球服裝零售額的比例預計在2022-2026年期間穩定在24-25%。為滿足內需的企業,將在中國境內進行生產銷售,而海外生產基地則更多服務海外市場的訂單;
三是中國紡織產業鏈具備向更高附加值環節升級的良好基礎。近年來,政府鼓勵紡織行業進行產品技術創新、推進綠色環保等,以推進中國紡織產業向全球產業鏈附加值更高的上游環節集中。中國擁有相對完備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優勢、科研人才儲備、廣闊的國土面積,以及高品質原材料生產基地,因此紡織產業向高端原材料端的轉移具備堅實基礎。而東南亞等國雖具備勞動力成本優勢及關稅優勢,但基礎設施較為欠缺,勞動力素質及技術熟練程度也不及中國,難以承接上游高附加值環節的轉移。
四是中國龍頭紡企已跟隨品牌外遷,構建成熟的海外垂直一體化模式。從上游原材料、到中游面料、再到下游成衣加工均有產能布局的中國紡企將國內成熟的垂直一體化模式帶到海外,同時推動其他更多產業鏈中上游環節的相關紡企出海進行配套產能布局。這個遷移的過程將在未來幾年持續,并且對中國紡織原材料的依賴度仍較高。
在全球紡織服裝產業鏈近岸化及回流化的趨勢下,羅藝鑫判斷,中國優質龍頭紡織企業擁有在全球進行產能一體化建設的資金實力、技術實力、以及管理能力,能夠更好地滿足品牌商對供應鏈穩定性、靈活性、快速反應能力的要求,因此也能夠在品牌商精簡供應鏈體系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自身份額。
第一紡織網此前報道,截止2022年12月31日,天虹紡織的主要生產設施包括約417萬紗錠、超2100臺梭織及針織織機及對應的染整設備,其中244萬紗錠位于中國及173萬紗錠位于海外。
天虹紡織此前也表示,目前全球紡織市場受中國國內疫情封控及俄烏緊張局勢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進而引起的全球通脹,以致需求在2022年下半年以來嚴重萎縮并導致短期內供大于求。隨著美國加息的腳步接近尾聲,通脹有望在2023年上半年得到緩解,紡織行業庫存高企壓力有望在2023年上半年得到緩解;再加上中國疫情防控全面放開,相信需求會在2023年上半年逐步復蘇,公司的利潤率在2023年下半年也會有較大改善。
不過,浙商證券研究所研究員馬莉近日談到,參考2011年受量化寬松影響下全球大宗商品經歷了整體大漲后大跌的周期,棉價波動劇烈,帶動當年棉紡企業、尤其上游紗線企業業績波動劇烈,若未來出現全球性經濟危機帶來貨幣波動、影響大宗商品價格、致棉價大幅波動,將對生產制造企業成本管控帶來巨大挑戰。
截至第一紡織網今天發稿前的上一個交易日,天虹紡織收報5.430港元/股,跌幅4.06%,市值49.85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