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充分利用區位和資源優勢,積極承接東南沿海產業轉移,形成了包括時裝、西裝、工裝、休閑裝、羽絨服在內的門類齊全的加工體系。延邊紡織服裝產業連續多年保持30%以上增速,正加速駛入區域發展的快車道,成為異軍突起的新動能產業。”在6月16日于吉林省延吉市舉辦的2023年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區域合作發展大會上,吉林省委常委、延邊州委書記胡家福談道。
打造區域發展建設性力量
在胡家福看來,紡織服裝產業是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始終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重大角色,已經成為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五大行業之首。
胡家福表示,未來延邊州將抓住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有利契機,積極對接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強化產業政策支撐,做全配套、做優服務,努力把延邊州建設成為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區域協同發展創新基地和東北亞最大的紡織服裝加工生產集散地。
據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李國強介紹,吉林是農業大省、人文科教大省、生態大省、邊境省份和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吉林農業優勢突出、工業優勢突出、人文科教優勢突出、生態資源優勢突出、沿邊近海優勢突出。為實現振興發展,吉林正全力推動紡織工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提高纖維原料生產能力、全力推動針織襪業發展、全力提高服裝加工能力,目前已形成了化學纖維、棉紡織、毛紡織、服裝服飾、產業用紡織品等多門類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
“今后5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的關鍵時期。吉林省將做大做強輕工紡織產業,推動產品結構從低附加值向中高附加值轉變,到2025年輕工紡織行業產值力爭達到百億元。為此,吉林省將繼續推動碳纖維全產業鏈的建設,提升研發創新能力,推動纖維復合材料新成果的落地,從而提升紡織服裝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李國強說。
“最近發布的全國百強縣榜單顯示,72家百強縣的紡織服裝產業是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前十強當中,除長沙縣外,昆山、江陰、張家港、常熟、慈溪、太倉、義烏、宜興、晉江均以紡織服裝為支柱產業,也都是行業重要的產業集群地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指出,“紡織服裝產業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夏令敏表示,新時期,紡織行業要加快融入國家重大區域經濟戰略,適應經濟發展空間格局變化,在產業升級發展與轉移、承接中構筑發展新優勢。
發揮區域產業發展優勢
促進產業有序轉移,是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有效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對推進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構建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紡織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貢獻也具有重要意義。
“延邊州地處東北亞地理幾何中心,是國家長吉圖開放開發戰略的先導區和前沿、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向北開放的重要節點和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促進東中西協調的紡織服裝區域融通發展行動是構建紡織服裝現代化產業體系具體落實的七個重點行動之一,延邊州作為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將發揮獨特區域優勢,積極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加快紡織服裝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步伐。”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謝青說,近年來,延邊州積極承接國內外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并推動產業向規模化、高端化發展,區域品牌已初步形成。
據延邊州委副書記、州長洪慶介紹,截至2022年末,全州有紡織服裝企業78戶,員工近3萬人,產業規模達到4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延邊州是西部開發、東北振興、圖們江開發開放三大國家戰略的疊加區,同時還享有民族區域自治、興邊富民、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等多項優惠政策,擁有中國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和龍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多個國家級產業園區,政策優勢非常明顯。
“延邊州的紡織服裝產業,主要集中在琿春、圖們、和龍、龍井等縣市,已形成門類齊全的加工體系,傳統民族服裝設計生產特色突出。”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導陳耀指出,“2023年底,延邊紡織服裝產業規模預計達37.7億元。到2025年底,延邊州紡織服裝產業規模有望破百億元。”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制造業轉移發展指導目錄(2022年本)》中,優先承接紡織工業(包含紡織、新材料、機械條目中紡織相關內容)發展的共涉及269個地區(市、州、盟),占全國407個地區(市、州、盟)的66.1%。”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行業發展部副主任、產業園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副院長郭宏鈞說,促進產業有序轉移,是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有效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
郭宏鈞表示,東北地區要依托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承接天然纖維、化纖、服裝、家紡以及產業用紡織品產業的發展。“吉林省的職業裝、襪業以及高品質面料及家用紡織品等產業,遼寧省的天然纖維、錦綸化纖、泳裝、運動戶外服裝等品牌服裝服飾產業,黑龍江的漢(麻)紗、漢(麻)紡織品、漢(麻)服裝產業等都是優先承接的特色優勢產業。”郭宏鈞說。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紡織服裝產業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建設性力量。”夏令敏說,新時期,紡織行業要加快融入國家重大區域經濟戰略,適應經濟發展空間格局變化,在產業升級發展與轉移、承接中構筑發展新優勢。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東部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發展,帶動全行業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動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提升,推進產業高水平集聚發展。
“延邊州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定位清晰,路徑合理,符合新發展理念要求,發展潛力巨大。未來發展要發揮沿邊近海、陸海聯動的區位優勢和后發優勢,把承接產業轉移和培育內生動力結合起來,更加注重研發創意設計和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的創新驅動,更加注重自主品牌的培育,力爭打造成為東北重要的紡織服裝產業基地,為延邊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東北全面振興貢獻力量。”陳耀談道。
對此,夏令敏表示,延邊的紡織服裝產業,要應以促進產業科技、時尚、綠色發展為核心,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推進建設延邊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
“第一,努力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推動產業現代化體系建設。利用好延邊區位、口岸、政策、文化等優勢,大力承接產業轉移,著力強鏈補鏈延鏈。第二,積極引導企業科技創新和數字賦能,加大創新要素投入,加快智能化改造,推進科技公共服務,打造紡織科技創新體系。第三,鼓勵企業加強產品開發和流行趨勢研究,引導研發設計與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打造特色時尚品牌體系。第四,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打造綠色發展的新場景,開發綠色產品,應用綠色工藝技術,倡導綠色消費,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第五,完善高素質人才引進政策,與高校、行業組織深入開展合作,打造產業人才保障體系。”夏令敏說。
“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區域紡織產業健康發展,還要重視產業規劃的引導作用,優化營商環境,堅持高質量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建設行業公共服務平臺,完善區域合作協調發展機制,促進產城融合發展。”郭宏鈞說。
“要以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依托,推動建設一批具有世界領先的創新能力、制造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發揮產地型專業市場和產業鏈配套優勢,建設一批高水平、現代化和智慧型的成熟產業集群;以產業園區為載體,與成熟地區緊密協同發展,推動建設新興紡織產業制造基地。”夏令敏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