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高校畢業季的到來,紡織院校大學生就業的話題在業內引起了普遍關注。
在紡織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紡織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加。面對行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與新期盼,高校如何做好今年的畢業生就業工作?
“一生一策”做好就業指導
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這是在去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首破千萬后的又一新高。
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今年紡織服裝院校就業工作的重點。
東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崔運花表示,學校充分認識做好2023屆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性,把就業與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相結合。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學院整體謀劃,凝聚合力,全面推進相關工作。二是強化多措并舉,加強育人全程、生涯全程、就業服務全程,加大訪企拓崗,做實“一生一策”,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以問題為導向深入調研,前瞻性地謀劃學科專業調整,一體推進就業工作。
崔運花表示,面對今年嚴峻的就業形勢,要找準“發力點”,打出“組合拳”,搶抓“關鍵期”,全力促進2023屆畢業生高質量更充分就業。
記者了解到,為了幫助畢業生做好就業規劃,東華大學學生就業服務中心近日開展了2023屆畢業生就業之星宣講活動,以榜樣的力量引導畢業生就業擇業。此次宣講活動旨在通過典型畢業生事跡宣講幫助在校生樹立遠大人生理想,培養生涯規劃意識,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引發了畢業生的共鳴與思考。活動經各學院推薦、風采展示、學校遴選,來自15個學院的20名畢業生獲評“就業之星”稱號。他們當中有基層榜樣,有就業典型,也有升學楷模。其中,紡織學院吳雨格深入科研學習,積極參加競賽,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秦萊澤,將興趣發展為事業,選擇耶魯大學進修戲服設計,立志將東方藝術展示在國際舞臺。服裝學院陳若儀大學期間廣泛培養興趣愛好,勇于嘗試,拓寬眼界,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學讀研。
天津工業大學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自2021年開始,每年春秋兩季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討學生就業意向。依托學校就業信息平臺,天津工業大學目前已經形成包含3萬多個樣本的數據庫,基于調研結果及時調整工作著力點,回應學生訴求。學校聯動招生、培養部門,將畢業去向落實情況和就業質量報告共享作為招生、培養改革的重要依據,形成“招生——培養——就業”全鏈條聯動機制,隨時關注學生就業動態,依據學生特點做好就業指導。
搭建平臺拓寬就業渠道
畢業秀是紡織院校最直觀推介各專業畢業生的平臺。如何讓畢業秀在促進高質量就業過程中發揮最大作用?
不久前,第20屆環東華時尚周開幕暨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畢業季在東華大學舉行。東華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表示,“環東華時尚周”經過多年的探索耕耘,已成為校園時尚文化品牌活動,有效搭建了面向產業發展需求、行業發展趨勢和高校設計教育的橋梁。本屆“環東華時尚周”從秀演到各類展覽,10余場活動涵蓋了新銳東華設計作品發布、第十九屆“YKK·東華杯”研究生服裝服飾創新設計大賽、非遺傳承浦東土布產學研基地作品展示、“無縫對接未來——輕運動裝”趨勢發布等,全面展示學生的畢業作品,更好地將畢業生推向就業市場。
北京服裝學院學生處副處長、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續延告訴記者,近幾年由于新冠疫情和國際經貿環境變化等原因,有些企業與往年相比推遲或減少對畢業生的招聘;有的企業由于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招聘的人才結構也發生變化。供需兩端的變化,加大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壓力。
“學校積極開展訪企拓崗,努力開辟就業崗位;利用畢業展、畢業秀的機會,主動邀請企業走進校園,做畢業生推薦。”續延表示,今年學校邀請了以北京時尚控股為代表的40多家在京企業來校參加畢業生推介會,還組織了行業內企業的線上交流雙選活動,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天津工業大學積極匯聚各種資源,多方聯同協同促就業。一方面,不斷拓展校企合作范圍,鏈接學校專業優勢與地區行業發展,召開人才雙選會,引進安徽、江西、江蘇、浙江、廣東等多個地區開展人才政策宣講與洽談會;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力度,抓住書記校長訪企拓崗專項行動與教育部就業育人項目立項契機,鼓勵教師深度參與,豐富實習實踐基地項目建設、推進人才定向培養項目縱深發展。
校企聯動提升就業能力
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努力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和市場需求適配度是一個關鍵環節。
不少紡織高校主動適應行業發展特點和需求,重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作出調整。
“產教融合方面,我們盡可能整合地方全產業資源,支持應用型人才培養。”閩南理工學院服裝與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鄭高杰說,“這幾年來我一直帶學生到企業,做‘3+1學徒制’,也有‘2.5+1.5學徒制’的,成效比較好。經過到企業研習、實操與磨合,有的學生在畢業之前就得到企業正式錄用。”
勁霸男裝視覺營銷中心總監、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學院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馬旭東建議,學校和企業在大二、大三的時候通過專項課題作為鏈接建立孵化平臺,學校和企業打通從大二、大三包括畢業設計的課程,課程由企業的老師來講授,這樣培養的學生更適應市場需求。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崔榮榮說,學校要持續與企業互動,打造更多能動手、會動腦、素養基礎厚的適用性人才。
“我們新校區緊靠海寧和藝尚小鎮,周邊服裝產業集群資源十分豐富。新校區的科創大樓專門提供服裝集團來做產教融合,給學生的設計做孵化。企業提供面料、營銷、打版,甚至于生產。學生的作品完成后上線銷售,根據訂單來生產。這個孵化平臺在今年暑假開張。這是我們深化產教融合、促進畢業生更充分就業的新舉措。”崔榮榮說。
天津工業大學將課程建設與實踐平臺搭建相融合,創新就業育人模式。面對嚴峻就業形勢,天津工業大學畢業生受企業青睞熱度不減,用人單位滿意度高達98%,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居全市前列,考取高水平大學深造的畢業生占比超20%,奔赴基層的就業人數也在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