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紡織行業定位加快建設現代化紡織產業體系
——在第十七屆中紡圓桌論壇上的講話
何亞瓊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
2023年2月26日
很高興參加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舉辦的中紡圓桌論壇,與各位專家、企業家把握新機遇、共謀新發展,共同研究新形勢下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問題。首先,我謹代表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對本次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希望通過本次會議,凝聚共識,振奮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在新的一年加快推動紡織工業實現產業體系升級發展。
剛過去的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我們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宏偉藍圖。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保持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2022年,我國GDP突破120萬億大關,比上年增長3%,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341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國外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經濟社會恢復發展明顯好于預期。體量巨大的紡織行業實現高質量轉型需要韌勁,我們有這個耐力,也有能力實現。我相信2023年我國經濟會總體回升,要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將紡織行業發展推向新的高度。
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我對做好今年紡織各項工作、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講4個方面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準確把握紡織行業定位,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主動擔當、勇毅前行
準確把握行業定位,是明確發展目標、找準發展方向、確定發展任務、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基礎。在歷史傳承和現代科技雙重作用下,我國紡織行業已成為經濟支柱、民生基石、文化載體,是國際競爭優勢產業,也是促進邊疆地區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力量。
紡織行業是經濟支柱。2022年我國紡織工業增加值在全國工業增加值中占比達3.5%,從數據上看,紡織行業比輕工、機械、石化等行業的占比要低不少,但事實上,紡織行業是單一行業,而輕工、機械、石化等是由多個相對獨立的行業集成的行業。在單一行業對比中,紡織工業增加值占比高于食品、造紙、酒及飲料、煙草、專用設備制造、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制造等行業,與有色、醫藥、通用設備制造、汽車制造等行業基本一致。此外,紡織行業有眾多未納入統計范圍的中小企業,創造了大量產值,大部分GDP過千億的縣(縣級市)將紡織行業作為經濟發展支柱產業。
紡織行業是民生基石。一是提供重要民生產品。我國紡織行業不斷加強創新、提高質量、降本增效,做到了價格合理、品質優良、款式新穎,滿足了社會各群體對紡織品服裝的需求,扮靚了人們的美好生活。二是解決大量就業。紡織行業涉及面較廣,在科技創新、生產制造、創意設計等不同領域提供層次多樣的就業機會,服裝、家紡等作為典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給大量普通勞動者提供了就業崗位。目前,全社會有2000多萬人在紡織行業就業。三是促進共同富裕。紡織行業有不少領域技術門檻較低,初始投資資金較少,為廣大剛畢業的學生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群眾提供了創新創業機會。在產業集群中,大量一家一戶創辦的小微企業依靠為龍頭企業提供配套,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在創意設計園區中,不少大學畢業生開設的創意設計機構,創出了影響,打出了品牌。
紡織行業是文化載體。文明和文化離不開傳承和傳播,而服裝服飾是最能影響大眾生活的文化載體。今天,國內外許多年輕人喜歡漢服、唐裝,表現的是對漢唐時代中華強盛的認同,說明服裝服飾不僅是普通工業產品,更體現著國家、民族的精氣神和影響力。近年來,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推進,中華服裝服飾文化得到振興,成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力量。未來,我國紡織行業必將能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入,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成就新的輝煌。
紡織行業是國際競爭優勢產業。我國紡織纖維加工量占全球總加工量一半以上,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占國際同類商品貿易總額的3成以上,2022年在較為困難的形勢下紡織品服裝出口再創新高,我國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有數量眾多、規模龐大、分工細致的產業集群,都體現出我國是不折不扣的紡織大國和強國。
紡織行業是促進邊疆地區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力量。我國新疆盛產棉花,內蒙有豐富羊毛羊絨資源,廣西是我國最大繭絲產地,西藏有牦牛絨特色資源。發展好紡織行業,帶動邊疆地區紡織原料生產和銷售,極大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
我們要準確把握紡織行業的產業定位、社會定位和歷史定位,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主動擔當、勇毅前行,在貢獻自己力量的同時,實現自身轉型發展,再創行業輝煌。
二、全面提升紡織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正如上面所說,我國紡織行業是不折不扣的優勢產業,但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我國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受到較大挑戰,紡織優勢產業地位亟需鞏固和加強,而全面提升紡織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是鞏固提升優勢地位的關鍵所在。
從歷史和國際看,一些曾經的紡織強國走向衰落,一些國家紡織產業長期得不到較好發展,重要原因之一是沒有實現紡織產業體系的不斷升級和現代化。當前,我國紡織行業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突出表現在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不高,產業鏈供應鏈抗沖擊能力需進一步增強,對全球資源的整合能力不足,現代服務業同制造業融合發展不夠,科技、產業、金融之間的良性循環尚未形成。
我國紡織行業必須瞄準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立足我國國情,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一是推動高端化發展。紡織行業的高端化要在高端產業、高端產品、高端崗位等方面全面發力。所謂高端產業,是要推動紡織行業具備高技術、高效率、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等特征,從而具有較強競爭優勢。所謂高端產品,并不僅限高價產品,紡織行業要下苦功夫,多提供品牌響,質量優,款式美,能夠改善提高群眾生活的產品,多出一些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所謂高端崗位,是指紡織行業通過轉型發展,提供符合當代青年工作生活需求的崗位,在促進高質量就業的同時,也使紡織行業后繼有人。
二是推動智能化發展。智能制造是紡織行業轉型升級主攻方向,是鞏固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紡織行業智能制造在注重生產設備更新改造的同時,也要注重企業管理的智能化改造,推動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打造軟硬結合的智能化發展模式。
三是推動綠色化發展。紡織產品具有時尚屬性,紡織行業在履行節能減排義務的同時,肩負著引領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社會責任。紡織行業的綠色發展,是開展綠色制造、生產綠色產品、培育綠色時尚相融合的綠色發展。紡織行業要成為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排頭兵,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宣傳者和實踐者。
三、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著力擴大紡織品服裝國內需求
近期《求是》雜志刊登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第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我們紡織行業對擴大國內需求問題應該深有體會,2022年盡管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形勢較好,但因為國內需求持續不振,導致紡織行業整體出現下滑,由此可見內需對紡織行業穩定發展的決定性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這為紡織行業開展擴內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引。
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是戰略舉措,紡織行業在推動二者有機結合過程中必須把握好以下重大問題。
一是必須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擴大的內需必須是有效需求,是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上做文章,提升供給結構對有效需求的適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的落后產能和產品。推動二者有機結合,要把二者統一到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上來,推動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消費和投資、內需和外需等方面的良性互動和高水平動態平衡。
二是必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經濟發展最終靠供給推動,從長期看是供給創造需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表現在供給存在卡點、堵點、脆弱點,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紡織行業要在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滿足的領域,如優質品牌商品、綠色生態產品等方面發力,要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推動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發展,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三是必須著力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既可穩固和擴大國內循環基本盤,也能撬動和帶動國際循環。紡織行業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但旗幟鮮明反對“逆全球化”,而且要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要發揮我國紡織產業鏈完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再次思考瞄定我們在全球的位置,積極參與推動全球和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布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鞏固提升紡織品服裝國際市場份額。
四、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增強紡織服裝品牌傳播力影響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挺過無數艱難困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耀世界的中華文明,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神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服裝服飾作為中華文明載體之一,在歷史和民族的長河中積累了巨量財富,如何將中華傳統服裝服飾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使之能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能夠服務現代時尚生活,使之具有強大影響力和感召力,使之能夠服務紡織服裝自主品牌建設,是當下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是促進傳統服裝服飾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服裝服飾受時代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存在不少不適合現代生活方式的因素,因此在傳承發展過程中要認真研究傳統服裝服飾的款式、圖案、色彩等要素,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面向未來,使傳統服裝服飾文化基因與當代時尚相適應,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二是推動傳統服裝服飾文化與地方經濟社會的融合。傳統服裝服飾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區域特征,是不少地方響當當的名片。要深入研究各地傳統服裝服飾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讓這些祖先給我們土生土長的禮物充滿力量、能量,讓這些傳統服裝服飾能夠充分發揮其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更好服務當地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
三是實現傳統服裝服飾文化與非遺傳承人的結合。非遺傳承人是傳統服裝服飾傳承創新的根本性力量,要依靠傳承人、幫助傳承人、培養傳承人,展示傳承人風采、助力傳承人創業、壯大傳承人隊伍,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愛傳統服裝服飾,讓傳統服裝服飾永續流傳,不斷滋養紡織行業發展。
四是強化傳統服裝服飾文化與時尚品牌的聯合。時尚品牌是讓傳統服裝服飾“活起來”“潮起來”的關鍵力量,博大、厚重、充滿魅力的傳統服裝服飾文化是賦予時尚品牌內涵的重要支撐。要更好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將傳統經典表達與現代時尚深度融合,創造出能夠展現傳統氣韻、具有時代精神、滿足現代生活的潮流精品,為中國時尚注入國潮力量。
同志們,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紡織行業主管部門,2023年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大家一道,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政策引導。研究編制紡織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落實好已發布的化纖和產業用紡織品兩個指導意見。組織開展2023紡織服裝“優供給促升級”活動,提振發展信心,增加優質供給,釋放消費潛力。
二是鞏固發展優勢。支持智能制造進園區等活動,持續推動紡織行業智能化改造。支持先進功能纖維、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發展。引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研究紡織產業鏈現狀,有針對性開展強鏈補鏈工作,提升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
三是推動綠色發展。引導印染、粘膠纖維、再生滌綸等行業規范發展。推動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編制紡織產品循環利用標識標準,探索建立我國再生纖維標準認證體系。
四是開展品牌建設。繼續開展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園區試點示范工作,加強“重點培育紡織服裝百家品牌”的培育工作。聯合中央媒體聯合制作大型紀錄片《中國繡娘》。繼續開展“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培育和推廣”“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研究發布”等工作。
同志們,今年是我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做好各項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繁重。紡織全行業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工作首要任務,以實際行動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位,真抓實干,主動作為,加快實現紡織產業體系升級發展。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