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帶來的飛速發展
“挑了大半天,實在選不出第二件,最后我決定一件都不買了。”
上周日下午3點,在鄭州西區某商場的H&M店鋪中,一位30出頭的女士站在促銷區徘徊了很久,最終還是走了。該女士告訴記者:“幾年前喜歡買H&M,便宜時尚嘛,可是很多衣服都是穿兩三次款式就走樣了,質量太差。現在兩件5折我也沒購買欲望了……”
近年來,憑借著設計快、上市快、更新快三大優勢,
H&M、C&A、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的銷量在國內飛速上漲。然而,就在這些品牌在華瘋狂開店的同時,其屢屢爆出的質量問題也被大眾詬病,款式設計涉嫌抄襲大牌的質疑聲也一直不絕于耳。
業內人士表示,對于快時尚品牌來說,找到發展快慢的平衡點至關重要,其推出新品的速度可以快,但產品質量檢驗流程卻快不得。在質量有保證的前提下追求時尚,才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你能想象,昨天首次亮相時裝周的服裝,短短幾天后,相同或類似的款式就掛在了快時尚品牌門店里,這樣的上新速度對眾多追求時尚的年輕人來說,絕對是無法抵抗的誘惑。”談及熱愛快時尚品牌的原因,85后消費者Anne說。
“快時尚品牌之所以能快速擴張,主要得益于商品的上新速度與國內消費者不斷追求時裝潮流的需求相吻合。”一位女裝品牌的設計師表示,“消費者對服飾的要求越來越前衛,他們渴望通過不同的新品來展示自己的風格,而快時尚品牌恰恰滿足了他們的這一心理訴求。”
的確,“唯快不破”是快時尚品牌信奉的商業法則。就產品的上新周期而言,普通服裝品牌通常在1~2個月左右,而快時尚品牌僅需7天。
2006年,ZARA在上海開設了國內第一家門店,單店單日銷售額高達80萬元。這之后,快時尚品牌便成為國內市場的寵兒,其品牌門店遍布全國。據《2015中國商業地產發展趨勢報告》指出,2014年快時尚品牌在中國新開門店274家。而2015年,十大快時尚品牌在華新開店達330多家,目前在華門店總數已經超過了1400家,同比增長27.5%。
“快”帶來的副作用
近年來,快時尚品牌早已成為質量抽檢黑榜上的“常客”。早在2014年8月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針對2014年上半年進口服裝的檢測結果就顯示,FOREVER21、ZARA、H&M、MANGO等快時尚品牌不合格產品數量達107件,占所有不合格產品數量的27.02%。
而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于2015年11月公布的對快時尚服裝產品的監督抽查結果顯示,在被抽查的60批次產品中,共有8批次產品不合格,其中包括GAP女式牛仔褲、優衣庫修身牛仔褲(水洗產品)、H&M休閑外套等,問題主要集中在色牢度不達標、pH值超標等方面。
基于對成本控制的考慮,快時尚品牌在設計階段就已將高質量、使用期長的面料排除在外。據悉,在歐美地區,絕大多數快時尚品牌都設有自己的加工廠和面料廠,從事獨立的生產活動。但在中國所屬的亞太地區,這些品牌往往采用代工模式進行加工生產。隨著中國代工廠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為保持低價定位,快時尚品牌不得不進一步壓縮原料成本,最終導致其產品質量頻出問題。
曾在美國留學的女生Bella告訴記者:“美國本土的Forever21、H&M雖然價格低,但質量一直不錯。相比我在國內買的H&M確實質量不行,毛衣才洗了兩次就變形了……”
除質量問題外,快時尚品牌服裝設計抄襲問題也被時尚界所詬病。眾所周知,在時尚領域,獨到的設計是一個品牌的靈魂,快時尚品牌的成功歸功于它快速有效的商業模式,但“快”也許恰恰成了他們“不得不抄”的原因。
國外有媒體評論稱:“服裝行業在設計上需要很大投入,但很多品牌在商業模式的制約下根本無法對原創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資金。導致他們在產品設計上借鑒其他品牌的產品,從而產生了抄襲問題。”
正如英國《衛報》專欄作家露西·斯格爾曾說,快速滿足、丟棄、再次消費的模式是“快速時裝”業只重利潤、投其所好、不計后果的體現,也令消費者毫無節制。但經歷過“過度消費”的顧客自然會慢慢厭倦這種方式,市場會有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