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飾的縫制過程既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一種創意的傳遞媒介。但面對來自傳統和創新之間的博弈,在充斥著工業產品的快消費時代,這些企業的“匠人精神”該如何升華發展?
昨日,由云南省文產辦主辦的“七彩云南(國際)民族賽裝文化節(季)”推介會在昆明舉行,78家來自省內各地的知名刺繡布藝文化企業匯聚一堂,探討如何運用現代管理經驗與市場運營思路讓傳統民族服飾在市場上實現突圍。
“布尚云南·情侶儷裝”創意設計大賽作品正在征集中,詳細參賽辦法請登錄春城壹網賽裝節主題網頁查看,或者直接添加“云布頭”微信公眾號詢問。
木氏刺繡學校 樹立“滇繡”品牌
●經驗:免費培訓繡娘,用利益提升繡娘積極性。
●建議:樹立“滇繡”品牌是當務之急。
為確保手工刺繡質量,培訓更多的繡娘,木氏刺繡學校建校10年實行的都是全免費教育,甚至對偏遠地區繡娘還給予補貼,這不僅可以促進婦女在家就業增收致富,更能讓藏族、納西族特色繡品“聲名遠播”。
“實實在在的利益更能激發繡娘的熱情。”木氏刺繡學校校長梁勤意識到,以往等繡娘作品賣出去再付工資的方式已然過時,所以他們把這個環節前移,作品收上來就付工資,讓學校承擔更多市場開拓的責任和義務。
去年,梁勤、彭萍夫婦注冊了“木氏刺繡”和“滇繡唐卡”兩個品牌,跨出了品牌化的第一步,但在梁勤看來,比起自己的“小”品牌,當務之急則是樹立云南的刺繡“大”品牌。他認為,麗江的歷史文化淵源,正適合樹立“滇繡”品牌,這一品牌的代表作以刺繡唐卡為主,兼具我省其他少數民族特色繡品。
孔雀窩 提升民族服飾的格調
●經驗:將時尚元素融入民族服飾。
●建議:把民族服飾的格調提上去,做品質化、精英化。
在北京學習服裝設計隨后又轉到國外繼續進修一共5年,楊陽學成回昆,來到孔雀窩擔任高級成衣定制服裝設計師,這也是孔雀窩首次聘請設計師。
楊陽認為,不是一朵花一個繡片就叫民族服飾,現在的市場已經把真正的民族服飾做爛成所謂的民族風,而且大眾對于民族風的想法已經基本固定了。所以孔雀窩的設計理念,楊陽更多考慮的不是怎么好賣,而是怎么把這種民族服飾的格調提上去,做品質化、精英化。
在楊陽看來,現代的民族服飾就要有現代感,不是把民族的老東西照搬過來。何為民族服飾?就是有別于普通衣服,需要大膽、創新、鮮艷,有讓人過目不忘的獨特美:“我所說的不是同種感覺的批發產品,而是獨特、高質量的私人定制。”
云南綠野 品牌搭建路很長
●經驗:對產品質量嚴格要求。
●建議:民族商品的銷售依靠自己的力量可謂是勢單力孤,需要努力完成品牌搭建。
云南綠野經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蓉麗告訴記者,在市場化的道路上經過多年摸索,目前公司自主品牌“小山麗”布藝包系列產品,現已成為西南地區頗具民族文化韻味的特色產品。
在探索市場的道路上,李蓉麗也曾遇到困境,布藝包早年一直走旅游商品市場,2007年以后,旅游商品市場偽劣商品以低廉的價格充斥市場,對綠野沖擊非常大。但是,綠野的中高端市場卻一直走得很穩健,這和綠野一直以來對產品高質量的要求密不可分。綠野目前線上線下的銷售都不錯,線下常年與七彩云南等平臺合作,在螺螄灣也有實體店;線上與阿里巴巴等電商合作,去年線上銷售成績斐然。
在市場不斷擴大的同時,李蓉麗也坦言,民族商品的銷售還是遇到了瓶頸,特別是品牌運作和產品營銷,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可謂是勢單力孤,目前產品的生產環節已經很成熟化,但是在品牌搭建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彝家公社 致力于“民族風”
●經驗:民族、刺繡、文化是必備元素。
●建議:不單是產品突破,更要文化突破。
白色棉麻長裙,胸前手工彝族刺繡,加綠色歐根紗外披,彝家公社民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永淑一身驚艷的自制“民族風”彰顯出濃濃的自信。去年產值已達900多萬元的彝家公社,今年自信滿滿定下了1200萬元以上的預期,而推介會現場,更是有20多家企業與他們有過合作。“要努力找渠道推廣,營造讓大家喜歡你的環境。”作為企業老總,金永淑知道什么是適合自己的,“創新不是隨便創作,要與產品屬性相合。比如設計是我的弱項,我就專注于自己的長處,把短板交給適合的人發揮。”
在這個行業浸淫10多年,金永淑對自己的定位越來越清晰。“民族的、刺繡的、文化的,對我的品牌來說,一個都不能丟,而且民族的一定放最前面,不是民族的就不是我想追求的。”金永淑現在想做的已經不單是產品突破,更要文化突破。“目前我正在打造中國古滇彝繡創意文化園,預計明年年底開始運營。”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服裝流行資訊頻道:http://www.ggjmjx.com/info/c010.html
想接單,請點擊“服裝加工訂單”:http://fzjg.tn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