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所買貂絨衫的合格 證上清楚地寫著100%貂絨。
近日,讀者周先生(化名)在河西某大型商場內,購買了4件花花公子牌的衣服,準備送人。其中兩件貂絨衫、兩件羊絨衫,共花費2854元。
送人之后,對方感覺衣服質地并非如標簽所寫,周先生拿回后送去質檢,花了幾百塊錢,發現貂絨衫里沒貂絨、羊絨衫里沒羊絨。
花花公子代理方給出解釋稱,這些衣服標簽貼錯了,其他衣服沒有類似的問題。他們希望消費者依舊給予他們信任。
消費者投訴
在“花花公子”買到假貨送人
近日,讀者周先生來到建鄴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沙洲分局,向工作人員反映了自己的遭遇。
周先生說,去年11月中旬,他在河西一家大型商場內花花公子專柜買了4件衣服,準備送人,其中兩件是貂絨衫、兩件是羊絨衫。“送人之后,對方告訴我,貂絨是不會像這樣織成衣服的。”朋友言下之意,周先生買到了假貨。
周先生于是花了幾百塊錢,將這兩件衣服(一件貂絨衫、一件羊絨衫)送往一家專業機構進行檢測,結果讓他大吃一驚:貂絨衫里沒貂絨,羊絨衫里也沒有羊絨。
從周先生提供的兩件衣服上的合格證來看,其中貂絨衫的成分為100%貂絨,羊絨衫的成分為51%羊毛和49%羊絨。
周先生提供的檢測報告中,兩件衣服的實測結果為:貂絨衫的成分為38.2%羊毛,31.9%兔毛,16.4%聚酰胺纖維和13.5%粘膠纖維,沒有一丁點貂絨;羊絨衫的成分為41.7%羊毛,10.1%錦綸,17%氨綸和46.5%再生纖維素纖維,沒有一丁點羊絨。于是,周先生帶著資料,來到了沙洲分局,想要討一個說法。此事引起分局工作人員的重視,稽查大隊決定前往實地抽檢。
工商抽檢
柜臺表示從未銷售過貂絨衫
1月18日下午2點多,記者跟隨沙洲分局稽查大隊隊員和省質檢院的檢驗人員一起來到該商場的花花公子專柜,進行抽檢。
“我們這沒有賣過貂絨衫,整個花花公子就沒有貂絨衫。”售貨員明確表示,這些衣服她沒有印象賣過。執法隊員隨后拿出相應的發票,售貨員又表示,涉及的衣服已經賣光了。質檢部門工作人員隨后在衣架上找到了相應的羊絨衫。
執法隊員隨后要求柜臺給出去年10月、11月、12月三個月該兩款衣服的銷售記錄。“我們的數據庫里無法單獨整理出這些衣服,要在所有銷售數據中慢慢查。”廠家表示,要對數據進行整理之后方能提供。
據售貨員回憶,他們沒有賣過貂絨衫,羊絨衫也賣得不好,“其實我們也不懂。”售貨員告訴記者,什么成分啊、誰是代理啊,吊牌上怎么寫她就怎么介紹。
記者在現場看到,專柜上有著醒目的“花花公子”標識,但里面還同時摻雜著名為“hong yun guo”品牌的衣服,也是羊絨衫,與花花公子的衣服一起掛在衣架上,不仔細看商標,很容易誤認為也是花花公子品牌的衣服。售貨員對此解釋,“這是經銷商同時代理的兩個牌子,所以就在一起賣了。”
很快,經銷商丁經理來到了現場,他告訴記者,這兩款衣服已經都沒有了存貨,當時進貨也不多,“每樣大約也就五六件吧。”
那么,這件標價2680元的羊絨衫進貨價是多少呢?經銷商告訴記者,實際進貨價在210元左右,周先生的實際交易價為700元左右。執法人員隨后將4件同款羊絨衫買走,進行檢測,等檢測結果出來之后,再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
經銷商表示
花花公子會給消費者說法
說起衣服質地為何與標簽相差甚遠,經銷商丁經理給出了解釋,“這些標簽都是人手工貼上去的,難免會有錯誤。而且年底了,廠家那邊人員流動較大,會有些不穩定。”
丁經理表示,去年11月的時候,他就知道了這個情況,并且向廠家進行了反映,但廠家始終沒有給出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商場提供的經銷授權書中可以看到,美國花花公子企業國際有限公司授權這家名為浙江蘭博基尼服裝有限公司在此商場經銷男女羊絨、30%混絨系列,有效期限為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目前已經過期。柜臺也沒有提供其他相關證明。
沒有貂絨衣服,為何會上貂絨的標簽;同樣是羊絨衫,為何含量會和實際相差如此之多?
丁經理明確表示,他并非花花公子的員工,“我們買他的衣服,然后租了這個門面來賣衣服。”丁經理表示,花花公子肯定知道這個情況,“這些羊毛衫里面有很多種成分,有時候我們都會搞糊涂。”
“花花公子肯定會給消費者一個說法。”但他也不知道具體流程。
代理方回應
標簽貼錯涉及約200件衣服
記者隨后通過丁經理提供的電話聯系上了花花公子工作人員董小姐,董小姐是上海神兔服飾有限公司的員工,該公司為花花公子男女式皮衣、皮夾克及橫機針織羊絨、混絨系列的總經銷商。
她首先認可了丁經理的說法,“這批衣服我知道,確實是標簽貼錯了,被員工搞錯了,涉及約兩百件衣服。給消費者帶來不便,我們表示抱歉。”董小姐說,他們以后會更加約束這些員工。董小姐承認,公司確實存在一些紕漏,消費者可以和當地經銷商協商解決。
董小姐表示,類似的糾紛一般都交由經銷商處理,由于衣服質量的問題,這樣的情況出現得很少很少,可能一兩年都沒有一例,因此公司確實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至于如何保證,花花公子所售衣服標簽與實際質量相符,董小姐表示,“這件事確實對公司的品牌形象有一定影響。”
截至發稿,董小姐給出了公司對此事最終回復,“商場的衣服隨便抽檢吧,至于如何賠償,跟經銷商溝通。我們就這批衣服有點問題,其他的衣服都是經得起檢驗的。”
檢驗難 難倒的并非只是消費者
檢驗難,對消費者而言難在成本上。對消費者來說,買衣服看標簽已成為習慣。如果買完衣服發現衣服質量與預期有差距,想要維權,必須要進行檢驗,檢驗費用不菲,很多消費者會考慮到維權成本的問題。
檢驗難,對商家而言,不應該是品牌免責的防護墻,畢竟,哪個品牌也不能做到每件衣服都當著消費者的面檢驗。想要建立一個品牌的信譽,是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但毀掉消費者的信任,可能只需要一兩件“小事情”。
既然沒有信任,消費者為何不選擇其他的品牌?這畢竟不是一個沒有競爭的市場。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服裝資訊頻道:http://www.ggjmjx.com/info/c010.html
想接單,請點擊“服裝加工訂單”:http://fzjg.qf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