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扎染布?扎染布的特點,扎染布的制作方法,扎染,古稱雜花布,又叫絞纈染,是民間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藝,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中原地區,如今主要保存在大理市周城和巍山縣城、大倉、廟街等地制作。位于蝴蝶泉邊的周城鎮,是一個白族較大的聚居村落,有1500多戶人家,8000多人,村中的白族婦女尤擅長扎染和刺銹,幾乎“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有扎染之鄉的美譽。
扎染布特點:
扎染采用民間圖案,通過對傳統的扎染工藝進一步渲染和藝術加工,使之成為藝術化、抽象化和實用化融為一體的工藝品。其工藝由手工針縫扎,用植物染料反復冷染制而成,產品不僅色彩鮮艷、永不褪色,而且對皮膚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 大理白族扎染以純綿布、絲綿綢、麻紗、金絲絨、燈芯絨等為面料,目前除保留傳統的土靛染藍底白花品種外,又開發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種。產品有匹色布、桌巾、門簾、服裝、民族包、帽子、手巾、圍巾、枕巾、床單等上百個品種。
扎染布制作工藝:
扎染(tie-dyeing)亦稱絞染?椢锶旧,按設計要求在不同部位用線扎緊,然后松開扎線,即得自然的暈色花紋。扎染布和蠟染布一樣原來都只是一種藍白兩色品種,F在則發展到各種顏色,面料也從單一的棉布發展到絲綢、合纖和各種混紡布。扎染的工具也從單純的扎線發展到各種專用工具。目前的扎染布已從農村婦女的衣料發展到時裝面料。
制做扎染一般需三個步驟:染前處理,捆扎染色,染后處理
染前處理
為保證扎染制作過程中染色均勻,需對織物進行染前處理。因為織物上常帶有漿料、助劑及一定成份的天然雜質。染前處理有:
退漿:目的是除支漿料,可用堿液、氧化劑或淀粉酶等藥劑加水沸煮布料退漿。
用量:藥劑為布重的3%,水為布重的30倍左右。
精煉:目的是除去纖維上的天然雜質及殘留漿料,右用燒堿加水沸煮。用量:燒堿為布重的3%,水為布重的30倍左右。
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殘留雜質,常用次氯酸鈉或氧化氫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劑為布重的3%,水為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絲綢的染前處理是用皂液加碳酸鈉加水煮精煉。
熨平待用:用電熨斗將漂洗過的布熨平以備描繪圖案及捆扎用。
捆扎染色
將已設計好的圖案紋樣用畫粉在布上做記號或用繪稿液描上,然后捆扎或縫結布料。完成后浸入水中濕透,取出稍晾,待不滴水后放入已備好的染液中或浸染或煮染一定時間,然后用清水沖洗、晾干。
染后處理
晾后的捆所物可在不完全干透時解開扎結處,并用熨斗趁潮濕熨平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