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物手感,手感整理向來都是染廠的重要一環。紡織物的手感與纖維原料,紗線品種,織物厚度、重量、組織結構以及染整工藝等都有關系。本文主要介紹一下織物手感整理中的硬挺整理與柔軟整理。
(一)硬挺整理
硬挺整理是利用能成膜的高分子物質制成整理漿浸軋在織物上,使之附著于織物表面,干燥后形成皮膜將織物表面包覆,從而賦予織物平滑、厚實、豐滿、硬挺的手感。
硬挺整理也稱為上漿整理。漿料有淀粉及淀粉轉化制品的糊精、可溶性淀粉,以及海藻酸鈉、牛膠、羧甲基纖維素(CMC)、纖維素鋅酸鈉、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酸等。上述漿料也可以根據要求混合使用。配制漿液時,還同時加入填充劑,用以增加織物重量,填塞布孔,使織物具滑爽、厚實感。常用滑石粉、高嶺土和膨潤土等為填充劑。為防止漿料腐敗,還加入苯酚、乙萘酚之類的防腐劑。色布上漿時應加入顏色相類似的染料或涂料。用淀粉整理劑上漿后不耐洗滌,只能獲得暫時性效果。
采用合成漿料上漿,可以獲得較耐洗的硬挺效果。
例如,用醇解度較高、聚合度為1700左右的聚乙烯醇作為棉織物上漿劑,整理后在80℃以下水溫洗滌時,有較好的耐洗性,手感也較滑爽、硬挺。疏水性合成纖維,則以選用醇解度和聚合度較低的聚乙烯醇為宜。
滌棉混紡織物,可采用這兩類聚乙烯醇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用纖維素鋅酸鈉漿液處理織物,再通過稀硫酸處理,纖維素鋅酸鈉便分解析出纖維素,沉積在織物表面,可獲得耐洗性好、硬挺的仿麻整理效果。此外,一些熱塑性樹脂乳液,如聚乙烯、聚丙烯酸的乳液,織物浸乳這類乳液,烘干后在織物表面形成不溶于水的連續性薄膜而牢固附著,隨樹脂品種不同可賦予織物以硬挺或柔軟的手感,合成漿料也可與天然漿料混合應用。
織物上漿整理視上漿料多少及要求采用浸軋式上漿、摩擦面軋式上漿及單面上漿等方法。織物上漿后一般多用烘筒烘燥機烘干,但應防止產生漿斑或漿膜脫離現象。單面上漿時織物上的漿料量高,更應考慮防止上述現象產生。
(二)柔軟整理
柔軟整理方法中的一種是藉機械作用使織物手感變得較柔軟,通常使用三輥橡膠毯預縮機,適當降低操作溫度、壓力,加快車速,可獲得較柔軟的手感,若使織物通過多根被動的方形導布桿,再進入軋光機上的軟軋點進行軋光,也可得到平滑柔軟的手感,但這種柔軟整理方法不耐水洗,目前多數采用柔軟劑進行柔軟整理。
柔軟劑中以油脂使用最早,織物均勻地吸收少量油脂后,可以減少織物內紗線之間、纖維之間的摩擦阻力和織物與人手之間的摩擦阻力,而賦予織物以柔軟感,同時給予豐滿感及懸垂性,對剪裁與縫紉性也有改善。
目前能與纖維起化學反應牢固結合的耐洗性柔軟劑己廣泛使用。油脂及石蠟等制成乳液或皂化后使用,這類柔軟劑來源廣,成本低,使用方便,但不耐洗滌,而且容易產生油膩感及吸附油污,現在仍在使用的品種有乳化液蠟(液蠟10%,硬脂酸、硬脂酸甘油酯、平平加O、三乙醇胺各1%,加水組成)、絲光膏(硬脂酸10%,用硼砂、氨水、純堿等皂化而成)。
表面活性劑中許多產品也可作為柔軟劑使用,陰荷性表面活性劑中的紅油、陽荷性表面活性劑中的1631表面活性劑等,都易溶于水,使用方便,但仍不耐水洗。耐洗性柔軟劑有防水劑PF、有機硅等。這類柔軟劑結構的一端具有可與纖維素羥基反應的基團,反應后柔軟劑分子固著在纖維表面,起著與油蠟、表面活性劑等同的柔軟作用,耐洗性良好。
作為柔軟劑的材料必須沒有不良氣味,而且對織物的白度、色光及染色堅牢度等沒有不良影響。使用陽荷性柔軟劑時,織物必須充分洗凈,不含有陰荷性表面活性劑,以免互相反應失效。無論哪一類的柔軟劑,用量都應適度,用量過多將產生拒水性及油膩發粘的手感。
對于紡織面料來說,做好手感整理,織物的價格以及市場受歡迎度都可以得到極大的提高。因此,印染企業和服裝面料企業對于手感整理一定要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