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紡織品是如何生產的?隨著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紡織品的要求不再停留在保暖和外觀上,而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希望紡織品在滿足基礎的服用要求外,還能具備更多的功能,例如抗菌防臭、防霉、防螨、吸濕排汗、抗紫外線等等。
而在這些功能中,人們對抗菌紡織品的需求性、認可度是最高的。那么,抗菌紡織品是怎么生產加工的呢?
抗菌紡織品的加工方式有如下:
1、 紡絲處理法:
紡絲法分為共混紡絲法和復合紡絲法兩種:
首先是共混紡絲法,共混紡絲法是將抗菌劑和分散劑等助劑與纖維基體樹脂混合,通過熔融紡絲生產抗菌纖維。這種方法主要針對一些沒有反應性側基的纖維,如滌綸、丙綸等;抗菌劑不僅存在于纖維的表面,而且均勻分散于纖維之中,抗菌效果比較持久。利用這種方法制得的抗菌布料主要用于醫療衛生和服裝以及工業裝飾用布。
接著是復合紡絲法,復合紡絲法是利用含有抗菌成分的纖維與其它纖維或者不含抗菌成分的纖維復合紡絲,制成并列型、芯鞘型、鑲嵌型、中空多心型結構的抗菌纖維。
2、 后整理法:
在印染廠的常規生產過程中,通過浸漬或是浸軋抗菌溶液之后,再烘干來完成抗菌整理工藝。
后整理的特點是:不需要增設設備,工藝、操作都簡單;經其加工后不會改變紡織品的色澤、白度、色光、強度等指標。
根據抗菌劑與纖維結合點情況可以分溶出性和非溶出型兩大類。
溶出型則是抗菌劑與纖維無法進行接枝反應,在經過與水的接觸后會被帶走,適合應用在一次性紡織品上;非溶出型則是抗菌劑與纖維發生接枝反應,抗菌因子與纖維牢固結合,是永久性抗菌,經過多次水洗仍有抗菌能力,此類抗菌劑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