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扎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兩種方式
分類:—類是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間藝人和農(nóng)村婦女自給自繪自用的蠟染制品,這一類產(chǎn)品應屬于民間工藝品。另—類是工廠、作坊面 向市場生產(chǎn)的蠟染產(chǎn)品,這一類產(chǎn)品應屬于工藝美術品。第三類是以藝術家為中心制作的純觀賞型的藝術品,
蠟染:用液狀蠟將圖案繪制在布上再經(jīng)染色后除去蠟質而成。我國一種傳統(tǒng)民間印染工藝。用熔化的黃蠟在白布上繪制圖案,染色后煮去蠟質,就呈現(xiàn)出白色圖案。始于漢代,盛于唐代。
總體的區(qū)別:蠟染和扎染都是在云南若干種民族中流行的傳統(tǒng)印染方式,兩者的原理相似,工藝上略有區(qū)別。蠟染就像照相術一樣,照相術是利用光化學原理,首先對負片(底片)進行光化學反應,按照光的強度,反應程度就不一樣,最后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體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在暗室中沖洗膠片時,利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影象轉過來,就是我們看見的黑白相片,蠟染的原理比較接近,首先用蠟附著在部分布匹上,然后將其放入染料中,沒有被蠟附著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的顏色,被蠟附著的面料就沒有,仍然保持原來面料的顏色,在蠟附著的邊緣,由于蠟的滲透,被染的顏色也形成了滲透的樣子,并且顏色有從無到有的過渡效果,當年煉金的人如果繼續(xù)研究化學及蠟染的話,可能就可以發(fā)明照相機了。
扎染與蠟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樣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動,面料不是靠蠟來附著,而是依靠繩子來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樣就形成了與染料一致的顏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體的浸透形成了顏色的過渡。
用蠟染和扎染工藝制成的壁掛、其他工藝品,極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國內(nèi)外游客的青睞。若是花色呢就是扎染更自然一些。但要是論圖案畫呢!就應該是蠟染圖案更加豐富多彩,形象地再現(xiàn)了人物風貌、山水花鳥、耐人鑒賞。更加生動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