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農民直接從棉株上采栽,即為籽棉,籽棉無法直接進行紡織加工,因為棉纖維還沒有與棉籽分離,因此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是"籽棉"。把籽棉進行軋花,脫離了棉籽的棉纖維叫做"皮棉"。而一般意義上說的棉花就是指皮棉。而通常說的棉花產量,也一般都是指皮棉產量。籽棉加工成皮棉的比例是 10:3,即每10噸籽棉可加工成3噸皮棉。
從上文可知籽棉經加工后去掉棉籽就是皮棉,同時籽棉的副產品也具有一定的用途。籽棉經軋花機加工,使棉纖維與棉籽分離。分離出的棉籽叫毛棉籽,毛棉籽上還有少量的短纖維即短絨,短絨利用價值相當高。一般,毛棉籽要進入剝絨車間進行剝絨(做種子用的棉籽除外,另外用化學方法處理其上面的短絨)。據工藝要求,剝絨機剝出棉短絨分Ⅰ道絨、Ⅱ道絨、Ⅲ道絨,Ⅰ 道絨用于造紙(如錢幣用紙)等,Ⅱ、Ⅲ道絨用于化工,用來生產電影膠片、軍用無煙火藥等。剝完絨后的棉籽叫光籽,經加工后可用作家畜飼料及培養食用菌基料等。
棉花按照長度劃分,分為長絨棉和細絨棉,細絨棉的長度一般在25-31毫米,長絨棉的長度在33毫米以上。我國棉花主要是細絨棉。正常成熟的細絨棉,色精白、潔白或乳白,纖維柔軟絲光。
作為一名合格的涉棉人員,需要掌握快速、準確進行換算的方法。現在網上為此專門設計了速算工具,但是由于許多不確定或不可比因素的存在,只能是粗略的計算,在不考慮衣虧率和加工費情況下所算出的皮棉成本只是從籽棉款中扣除了棉籽款,例如:衣分率38%,棉籽率理論上62%,實際計算應按61%,過去給棉農反棉籽就是這樣計算的,損耗不可免,誰都得認帳。現在不反籽了,只好把棉籽損耗(1%)那部分攤給了皮棉,可見這個成本相當于過去的籽棉收購皮棉結算模式下的皮棉收購價。從成本核算的角度來講,與實際差距較大。
籽棉折算成皮棉的計算所涉及到的幾項指標的解釋:
1、衣分率:是收購籽棉時通過皮輥式或鋸齒式試軋機得到的,一般為38%左右。
2、損耗率:隨棉購進的棉籽由于大鋸齒機加工所造成的損耗(破碎),一般不超過1%。
3、衣虧率:指棉纖維的損耗。軋花衣虧率是軋花廠應出皮棉量與實出皮棉量的差占應出皮棉量的百分率,國家規定在3.5%~4%(先進指標至一般指標)而且為了盡量減少皮棉中短纖維含量要求最低不得低于2.5%,為了盡量減少皮棉資源的浪費最高不得高于6%。實際一般不超過3%,而本文中的衣虧率是根據軋花廠實出皮棉量占籽棉量的百分率,這里也要換算:由于品級的不同,衣虧率也不同,1~2級按1%計算,相當于軋花廠2.6的衣虧率;3-4按1.5%計算,相當于軋花廠3.9%,5~7級按2%計算,相當于軋花廠5.3%。
4、棉籽單價:隨籽棉購進時棉籽那部分成本,待加工后可以略高于進價買出,以彌補加工損耗,一般按1.0-1.2元/斤計算,具體價格隨市場行情確定。
5、加工費:加工廠人員工資、設備折舊、電力費、包裝材料費等,目前一般水平為600元/噸,具體費用根據各加工企業實際情況確定。
6、回潮率和含雜率:可以按國家標準扣補換算成公定重量,所以與本計算關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