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高企的內外棉價差,國外的低支紗大量涌入我國,導致我國大量中低支紗企業叫苦聲不斷。而現在,隨著國內棉花政策的不斷調整,國內棉價與國際棉價接軌,曾經的1噸國內棉花價格高于1噸進口紗價格的時代已經過去,國內的面料廠和服裝廠等對進口棉紗的需求和采購熱情不斷降溫。特別是對于2016年的儲備棉輪出,市場普遍認為,國儲棉棉花質量雖然不高,但可以滿足國內紡企紡中低支紗的要求,因此,隨著儲備棉的即將大量輪出以及棉花進口配額的限制,國內中低支紗市場或將復活,C32S及以下低支外紗或將遭受一定打壓。那么,在經過了幾年的進口紗的“入侵”,國內的低支紗市場能否被重新奪回呢?
進口紗熱度不斷下降
目前,進口紗在我國熱度下降的趨勢更加明顯。據中國海關統計,2016年1~2月,我國累計進口棉紗線27.7萬噸,同比減少18.9%。我國進口棉紗數量已經連續兩個月同比下降,1月和2月進口量分別為16.2萬噸和11.6萬噸,與2015年同期相比,單月同比分別下降25.9%和6.5%。
進口紗熱度的下降,除了受我國儲備棉投放政策調整、國內棉價下跌預期的影響外,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也影響紗線的進口情況。進口紗折算人民幣價格與國內紗線價格接近,紡企表示,如國內外紗線價差在每噸300元之內,則更傾向于選擇采購國內紗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相關人士表示,未來,隨著我國棉花價格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紡企用棉成本差異逐步收窄,預計進口棉紗線或將繼續減少。
國產紗優勢逐漸凸顯
隨著進口紗價格優勢的減弱,國產紗的優勢則越來越明顯。江蘇省南通市一位紡織貿易專業人士表示,現在國內棉紡織企業可以依托政策優勢和原材料成本優勢,在和進口紗的市場競爭中打個翻身仗。他表示,現在進口紗并無明顯優勢,未來國產紗將更勝一籌。
臨時收儲期間,進口紗因為成本遠低于國產紗,價格彈性大,往往參照國產紗定價賺得盆滿缽滿。而今由于政策效應發揮了作用,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目前國產紗已經開始根據同類別進口紗行情進行定價銷售。
除了用棉成本使得國內紡紗企業的優勢增強,政策的支持使得國內新疆紗日益崛起,在價格方面更加誘人。2015年,國家陸續出臺支持新疆紡織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在新疆地區投資紡織企業,電費在內地的一半左右,稅費減免,人工成本低廉,棉紗出疆還有運輸補貼,大大降低了棉紗生產成本。當前市場上新疆生產的常規純棉紗成本可節約3000元/噸左右,優勢非常明顯,可直接與進口棉紗抗衡。除了在價格方面的優勢,國產紗還有一個明顯優勢就是生產工藝整體優于國外廠家,產品一致性好,品質穩定,售后服務完善。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功著認為,在抵抗進口紗方面,新疆紗將發揮巨大作用。 競爭優勢能否長久?
國內棉花價格下降,棉紡織行業競爭力增強,那么,國產紗能否奪回市場?國際市場競爭力能否提升?多數企業認為,國內儲備棉的輪出增加了紡企原料的可選性,棉價的下降直接降低了國內棉紡企業用棉成本,縮小了與進口紗的價格差距。在外棉、外紗價格變化不大的基礎上,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國內部分訂單回流,有利于國內棉花、棉紗出口,增加國際市場份額。但也有企業認為,儲備棉輪出短期來看對市場影響較大,長期來看則并不明朗。
有企業擔心,棉紡行業的生存關鍵在于下游市場。現在市場信心普遍不足,且國內儲備棉價格下降,很有可能出現國外棉花、棉紗價格相繼下跌,那么,國內棉花、棉紗去庫存會更加艱難,若新平衡達成,國內棉企、紡企很難承擔新平衡下的低廉價格,企業會陷入更為惡劣的競爭環境。
那么試想,如果一旦財政補貼沒有了,進口紗與國產紗的爭奪戰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完全實現市場化競爭,在常規品種領域,可能國產紗要讓位給東南亞這些國家,隨著我國紡織技術的不斷提升,一些低端紡織品產能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是必然趨勢。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說:“我國正在推進供給側改革,把相對缺乏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的紡織產業轉移出去,放棄低端產能的競爭,也是一種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