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消息,越來越多的歐洲化工企業難以預測其能源消耗并制定預算。能源供給和歐洲經濟現狀也在影響跨國化工企業的投資計劃,多個化工巨頭紛紛加大在中國的項目投資。
歐洲化工加大在華投資
10月27日,上海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平臺對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聚酰胺裝置擴產能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公眾意見征求的網絡公示。項目建設內容:PA6裝置擴產,尼龍6新增產能1.5萬噸/年,尼龍66新增產能0.5噸/年,擴產后,尼龍6總產能達7.5萬噸/年,尼龍66總產能達4.5萬噸/年,PA6裝置總產能達12萬噸/年。
德國另一家化工巨頭科思創今年也陸續加碼對中國市場的投資,7月該企業宣布將在上海新建聚氨酯分散體(PUD)和彈性體兩座新工廠,總投資額達到數千萬歐元,新的PUD工廠及與之配套的聚酯樹脂生產線將于2024年竣工,新的彈性體工廠預計2023年投入運營。一個月后,科思創再次宣布,其首條 PC 物理回收生產線在滬開工,該生產線投資額超2700 萬歐元,計劃 2023 年投入運營。
贏創宣布升級其位于上海莘莊工業園的研發基地,并正式更名為“贏創上海創新園”。升級后,上海創新園將集基礎研究、產品開發、工藝開發、實驗工廠、應用技術、測試分析服務和風險投資活動于一體。
英力士與中國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中石化簽署了一系列協議,這些協議代表的資產總產能為每年700萬噸,價值近70億美元,包括將建立一個50:50的合資企業,利用其獨特的ABS技術生產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阿克蘇諾貝爾宣布其位于上海松江的裝飾漆華東物流基地正式動工,并將于2023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該物流基地投資規模約7500萬元,坐落于上海松江裝飾漆工廠,預計建成后將成為阿克蘇諾貝爾全國最大的物流基地。
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在中國、英國兩地“云簽約”。
道達爾能源中國與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則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攜手推進清潔能源業務和技術發展。
為何大舉投資中國市場?
首先,能源沖擊是最主要的原因。目前歐洲面臨的能源短缺情況并不是短期現象,預計至少將在幾年內持續。持續的能源短缺沖擊和能源價格上漲沖擊將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活動,企業不僅面臨原材料的大幅上漲壓力,在斷氣和缺氣影響下,開工率無法保證,可能影響合同履約。
其次,中國完整的產業鏈、巨大的市場規模、相對劃算的制造成本優勢,對全球尤其是歐洲企業而言本身就具有巨大優勢。歐洲在中國的投資創造了巨大的利潤,并相信中國市場仍然將有利可圖。
第三,多個巨頭企業認為它們必須繼續維持在中國投資和產品開發,以保障過去投資的價值,并在與日益具有創新性的國內對手較量時保持競爭力,例如在電動汽車、新能源等領域。
第四,這些巨頭企業正試圖通過加大中國本地化投入,來使其在中國的業務免受不斷上升的全球風險的影響。比如一些德國企業較早的進入了中國市場,并在中國的幾十年來已經獲得了中國政府部門的積極鼓勵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