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后紡織市場訂單突然出現了今年前所未有的火爆景象,坯布廠每天幾萬米、十幾萬米的走貨變得稀疏平常,染廠更是一雪前恥,終于開啟了今年的第一波漲價潮。于是乎節后的的紡織人朋友圈里到處可見各種染費漲價通知單,當然這也是合理的,畢竟沉寂了大半年的染廠基本都是處于一種低價攬客的狀態,長時間處于盈虧邊緣的染廠急需要改變這種局面。染費取消優惠,開啟上漲模式也基本都能被市場接受,但短短一個多星期就兩次上調染費似乎就不是那么簡單的需要平衡成本了,而是赤裸裸的要收割利潤的狀態。
兩張漲價通知單出自同一家染廠,在10月11日剛發出了漲價通知還不足十天,第二張漲價通知單就緊隨其后,這么頻繁的上調染費在染廠里也是不多見的。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的染費上調平缸產品只上調了0.02元/米,溢流缸、氣流缸及蒸缸也只是上調0.05元/米而已。可第二次染費上漲力度顯然要大得多,平缸產品上調了0.05元/米,溢流缸、氣流缸及蒸缸上調0.1元/米,第二次是第一次幅度的兩倍以上。
雖然染廠方面一再強調是為了緩解成本壓力,但相隔10天不到的兩次上調就不是簡單的平衡成本問題了,第一次或許還可以借成本知名,但緊接其后的第二次就有點師出無名了。
敢在10天之內兩次通知上調染費的染廠確實不多,但卻并不阻礙染廠增加染費收入。因為絕大多數染廠都是借著加急、超成本等名義在隱形的上調著染費。染廠如此明里暗里的上調費用,是誰給了它勇氣?
前一陣子朋友圈里熱傳的一個視頻或許能從側面告訴我們為什么染廠能夠“肆無忌憚”的上調染費。一輛輛裝滿坯布的卡車急等著進入染廠卸貨,在廠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隊。正是染廠高居不下的進倉量,讓染廠擁有了調整染費的絕對話語權。
歸根到底,染廠的強勢都是來自于客戶訂單的支持,但是客戶訂單的這波熱潮又能持續多久?
近階段的行情回暖,一方面是到了紡織成品市場階段性補貨的時間節點,還有一方面就是冷冬的預期帶動了冬裝面料熱銷,染廠里也大多都是尼絲紡、膽布、春亞紡、四面彈這類產品。但跟國慶期間相比,整體訂單量已經有所下滑。
據一些尼絲紡、膽布企業員工介紹,訂單量已經比前一個星期有所回落,并且手頭在做的訂單普遍只能持續到11月底,最多也只能支撐到12月而已。了解原料市場的應該知道,這波坯布價格上漲相當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原料價格上漲,但是最近原料市場漲勢放緩趨于穩定,這波漲勢似乎已經宣告結束,那么似乎也就意味著訂單潮即將消退?
上文中提到的染廠,雖然現在的每日進倉高達七八十萬,但相比一個星期前每天90萬米左右的進倉量,已經是下跌了不小的幅度。
市場上訂單增多的原因有很多,但在全球疫情嚴重、經濟受損的情況下,整體訂單的持續力必然是有限的,短暫的爆發之后,再次回落也是合理的。
總的來說近期市場已經稍有降溫,無論是紡織貿易企業還是印染廠都或多或少的有所感覺。一旦市場再度回歸平靜,訂單大幅減少,那么漲上去的染費又該何去何從,那時候的客戶是否還能接受這接二連三上漲的染費。或許染廠方面又會進入一個降價攬客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