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新龍頭入局新能源新材料!
日前,寧波長鴻高分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公司決定和盤錦晟騰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發光伏POE膠膜的改性替代材料及其生產工藝,以及氫化丁腈橡膠(HNBR)及其生產工藝。
有業內人士測算,光伏POE膠膜改性替代材料和HNBR于2025年對應的市場空間預計分別為115億元和94億-112億元。但不論原料還是技術工藝,這兩大材料目前以進口為主。所以,在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的風口下,市場充滿想象力。
另外,HNBR是丁腈橡膠中分子鏈上的碳碳雙鍵加氫飽和得到的產物,故也稱為高飽和丁腈橡膠。傳統化工材料HNBR卻在應用場景上與鋰電領域非常搭,作為鋰電領域正極粘結劑,可提高電池電化學性能;作為分散劑,其分散性優異并可確保導電劑的導電性,對電池的循環性能起到提升作用。突出的作用,HNBR勢必伴隨鋰電的需求增長而擴張。
恒力石化第二季度盈利增長98.92% 賽道新選手不斷涌入
近年來,萬華化學、衛星化學、中石化、東方盛虹等眾多國內化工巨頭紛紛入局,市場火熱度極高。而行業龍頭二季度憑借化工新材料也打了翻身仗,繼續發力布局化工新材料。
8月22日晚間,恒力石化(600346.SH)發布2023年度中報,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1094.29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49億元,其中二季度單季度盈利20.29億元,環比一季度的10.20億元增長98.92%。
恒力石化表示,公司今年二季度的經營情況,明顯好于一季度:自2023年初以來,煉化產品價差環比改善,其中芳烴、成品油等產品表現較好;隨著制造業開工率逐步提升及訂單增加的影響,聚酯化纖產品的二季度盈利能力也逐步修復;至于烯烴化工產業鏈,由于地產、基建等終端需求持續疲軟,聚乙烯、苯乙烯、聚丙烯等化工產品價格仍然提振困難,大宗化工品價差維持在低谷水平。
據悉,在行業獨具的“油、煤、化”深度融合的大化工發展平臺的基礎上,恒力石化繼續按照“上游做大,下游做強”的既定戰略,深度錨定高技術壁壘、高附加值的高成長賽道,積極構筑“大連長興島”精細化工與新材料產業鏈生態圈,全力打造平臺型化工新材料研發與制造全產業鏈領軍企業。
恒力石化稱,公司將持續推進包括光學膜、鋰電隔膜、電池電解液、復合集流體基膜、光伏背板基膜等在內的下游化工新材料產品布局與重點項目建設。其中,康輝新材首條超強濕法鋰電池隔膜生產線于今年6月初全線貫通,實現穩定生產,公司正式進入鋰電池隔膜領域。長興島基地在建的160萬噸/年高性能樹脂項目裝置陸續進入調試階段。汾湖基地在建的80萬噸/年功能性薄膜項目也已于今年一季度逐線加快投產,公司光學級、電子級與復合集流體等功能性膜材料產能規模實現大幅提升。
為什么化工龍頭紛紛進入新能源材料領域
過去5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值超過了6500億元,但是目前化工新材料年產量仍然跟不上年需求量,有一定的缺口,大部分傳統化工企業都在向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產業轉型或者延伸,為什么化工龍頭企業在向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發展?有行業人士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自從碳達峰碳中和政策之后,整個能源體系進行重構的趨勢已經勢不可擋。
電動車的滲透率比大家預期的想象的快,歐洲、美國的電動車的滲透率較此前的預期也在大幅提前,所以相當于中美歐三個大國,在汽車、整個能源體系上,都在朝這新能源體系發展。所以整個能源材料的市場會增長的特別快。
預計鋰電材料2025年的需求,相對于20年增長8-11倍。很多材料比如三元、鐵鋰、負極、電解液需求量可能都到百萬噸以上,市場容量比如電解液可能有2000多億,負極有1800多億,這么大的市場,這么快的增速,作為化工龍頭企業,它很難抵擋住誘惑。然后光伏材料,像EVA可能到2025年需求量有176萬噸,POE可能是50萬噸,就是說復合增速也在30%以上。
所以新能源材料可能是材料里面未來10年增長最快的賽道,誰丟失了主賽道,誰就喪失了先機,這是其中第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碳達峰碳中和對傳統化工行業產能的擴張是一個很大的制約。
自從國家宣布碳達峰碳中和之后,龍頭企業純粹的靠普通產能的擴張已經到達天花板。此前中國占全球化工品市場容量已經達到了40%。所以化工龍頭企業要增長,要么通過創新驅動來實現進口替代,要么重新進入一個高增長的賽道,這是化工龍頭企業進入新能源賽道的主要動機。
如何看化工龍頭企業進入新材料領域的競爭優勢呢?
第一,化工龍頭企業具備低成本制造的能力。
化工龍頭企業之所以能在原先劇烈的產業競爭當中脫穎而出,把其他對手打敗,一定是在這個競爭的過程當中,培養出了低成本控制的能力(包括生產的低成本,投資的低成本)。新能源材料生產所用的主要原材料為化工原料、金屬等,傳統化工企業可以基于其具備的資源、產品(副產品)等優勢向新能源材料領域延伸并建立成本優勢。以磷酸鐵鋰和DMC為例,磷化工和鈦白粉企業可以分別基于其磷酸資源和副產硫酸亞鐵進入前軀體磷酸鐵生產環節,煤制乙二醇企業可以通過較低的投資技改生產DMC,均可以建立一定的成本優勢。
第二個優勢是大規模制造能力。
因為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已經過了滲透率從0~5%這個階段,后面是10%到20%,到40%-50%。在這個過程當中大規模的制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方面化工龍頭企業是比較有優勢的,以前滲透率在從0~5%的過程當中,一些小企業有一些先發優勢。
但如果要進入第二個普及階段,不僅僅電池材料,包括電池,甚至包括電動車,一定要有大規模制造的能力。這一點其實在汽車行業也是。傳統車企轉型過程當中,一定也會有一些企業能夠存活下來,依托的就是他們積極向電動化轉型,同時具備大規模制造的這種能力。造車新勢力大規模制造是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弱項,非常明顯的弱項。這個產業原理對材料行業也是一樣,大規模制造也是原先那幫企業的弱項,但是對傳統的化工龍頭企業說大規模制造他們的強項,所以在普及的過程當中,化工龍頭企業一定能在這里面做出比較重要的貢獻。所以這是我覺得兩個是化工企業進入新能源材料領域的優勢。
第三個優勢是化學合成知識方面的優勢。
正極材料也好,負極材料也好,電解液也好,電解質也好,他們依托的本質上就是化學合成的知識。相對于一些化工品來說的話,合成難度上面其實還是低一些的。新能源材料跟化工龍頭企業原先的戰場相關,都是傳統化工龍頭企業優勢所在。這里面相對特殊的就是隔膜,考驗的不是合成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拉膜的技術和設備。此外,一旦化工龍頭進入新能源材料領域,利用他們在化學合成知識方面的優勢,一定程度會推動電池體系的演進。
所以有了成本,大規模制造,再加上化工合成的專業能力,這三個優勢相信這批化工龍頭企業進入新能源材料領域,大概率會取得成功,并且可能很快就會進入主流的供應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