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傳統紡織服裝行業,很多人都聯想到一句老話:叫“千人紗,萬人布”。曾幾何時,做成一件衣服,從紡紗、織布到裁剪、縫制都要投入大量人力,從產品設計到投入市場,即使緊趕慢趕,都很難追上當下潮流。
但你知道嗎?在廣東粵東西北地區,在最傳統的紡織車間,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工廠還是那個工廠,但是連接市場的方式卻換了模樣。
很難想象,工廠里一個平平無奇的衣架,一端能“勾”住數智化的生產車間,而另一端,則直接連接著瞬息萬變的消費市場。
廣東省內衣協會常務副會長、紡織企業負責人吳維健告訴記者,工廠的每一個智能衣架和消費者的實時需求是強掛鉤的,直播的時候消費者對哪個款式衣服更有需求,企業就可以第一時間投入生產,快速完成交付。“從前織布染布到成衣,需要接近兩個月的時間。現在消費者在電商直播間下單,第二天我們就可以生產出來,給客戶發貨了。”
企業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讓制衣工廠和前端消費市場無縫“絲滑”對接。而來自產業上游的紡線、織染等環節的齊步“上新”,也驅動服裝行業煥新,步調同頻。
順著紡線上溯,在上游的原料企業,一條條擁有自己專屬“ID”的錦綸絲線在無人化車間中忙碌穿梭。
錦綸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陳重慶告訴記者,現在生產的每一餅紗線都有一個二維碼,這是紗線的“身份證”,能夠實時查到它的狀態。
數字化改造“穿針引線”,讓傳統產業在空間上聚合之外,也編織起一張數字化協同生產的全新網絡。
汕頭市紡織服裝產業協會秘書長余少芬告訴記者,汕頭方圓50公里內,實現從一滴原油到一條紗線,再到成衣,所有的配套都在這里。“我們可以快速地適應消費者跟平臺的需求,并非某個企業的數字化改造,產業的轉型升級,而是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快速響應。”
從一根紡線,到一件成衣,數字化、智能化在壓縮傳統產業生產線長度的同時,也在大幅壓縮生產到市場的距離。經緯間織就的是屬于傳統車間新的“打開方式”,更編織出這個古老行業的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