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長江流域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棉田,在湖北荊門首次嘗試全部機械收割。
記者彭文娟:“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我身后的這片銀色棉海,就是長江流域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棉田,今天將首次嘗試將這2000畝棉花全部機械收割,一臺采棉機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吐出一個1.5噸,比我還高的‘棉花蛋’,一天的采收量相當于300個人工的工作量。”
以往,由于湖北本土棉花品種株型高而松散,且吐絮期不集中,省內超過100萬畝的棉田仍舊需要人工采收。2022年起,湖北棉企和科研院所通力合作,使適合長江流域種植的早熟、高產機采棉品種不斷更新,種植管理技術逐漸成熟。目前湖北機采棉面積已從2022年的200畝增長至今年的1萬余畝。
湖北銀豐棉花股份公司總經理劉爽:“去年我們的機械采鈴率損耗還在30%以上,今年就控制到10%左右。”
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王建紅:“為內地適度恢復棉花生產提供寶貴經驗和借鑒,解決內地棉花種植成本高,農民收益低,農民種棉積極性不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