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機械是指應用在紡織工藝各個環節中,把天然纖維或化學纖維加工成為紡織品所需要的各種機械設備的總稱。紡織機械作為紡織工業重要的生產設備和物質基礎,其成本、質量和技術與紡織工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一般來說,紡織機械可分為紡紗機械、織造機械、針織機械、印染及后整理機械、非織造布機械等。
1、產業鏈示意圖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我國紡織機械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數控機床、鋼鐵以及軸承等行業;下游方面,主要應用于服裝業及家紡業等領域。
2、下游
紡織服裝行業屬于紡織機械重要下游行業,作為全世界紡織服裝生產和出口市場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紡織機械市場空間巨大,提高國產紡織機械市場份額尤其是高端紡織機械領域國產化率對我國紡織工業整個產業鏈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促進我國從紡織大國走向紡織強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完成服裝產量235.41億件,較2020年增加11.68億件,同比上升5.22%。2022年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產量232.42億件,產量基本恢復至新冠疫情前規模。
紡織機械行業發展現狀
1、市場規模
2022年以來,針織機械三大類機型(圓機、橫機、經編機)市場運行均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數據顯示,我國紡織機械行業市場規模由2021年的873.49億元下降至2022年的771.35億元,同比下滑11.7%。
2、經營情況
我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紡織機械市場,紡織機械制造企業數量眾多,產能充足。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紡織機械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682家,較2021年增加9家;銷售收入為966.39億元,同比增長0.95%;資產達到1199.5億元,同比增長1.84%;利潤約為60.72億元,同比減少21.16%。
紡織機械行業競爭格局
歐洲和亞洲是紡織機械主要的研發和生產地,德日意瑞是紡織機械領域強國隨著紡織機械向高速、高產以及自動化的方向發展,高端市場多被國外企業所壟斷,比如德國多尼爾、瑞士立達、意大利薩維奧、日本村田等國際知名企業依靠技術、品牌等優勢,在紡織機械領域具有領先地位。國內紡機企業在自主創新、制造工藝、產品質量、品牌美譽度等方面整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中高端紡織機械市場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023年,我國經濟社會恢復發展明顯好于預期,但恢復基礎不牢固,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不樂觀。但是紡織行業有著良好產業基礎和發展韌性,國家的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提高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有能力將高質量發展推向新高度,中國紡織機械行業有望保持穩健發展態勢,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立足于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同時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圍繞各區域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做長期布局。面對不確定的國際市場環境和日益激烈的競爭,企業需要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推進設備高質量與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互補發展與協同發展。紡織行業與新型領域的銜接將會加快,低碳綠色發展將迎來更多機會,新技術也將持續加速產業鏈及企業業態的變更,紡機企業將力爭探索多維創新新路徑,在人工智能技術、綠色可循環、滿足需求定制等領域展現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