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湖北、江蘇、山東等省中小棉紡織企業反饋,11月中旬以來棉紗、坯布、面料等后道產品走貨逐漸減緩,部分企業開始出現產品累庫的現象,目前庫存、資金壓力不算大,在可承受范圍內,但紗廠、織布廠和服裝企業對1月份的產銷形勢并不看好。
河北、河南等小織造企業減停產的情況較9、10月份持續上升,OE紗、32S及以下紗線報價陰跌不止(60S以上棉紗、高端包漂棉紗詢價和成交相對活躍)。從調查來看,2020年下游棉紗、坯布、面料、服裝等銷售一般帳期為1-3個月,加上臨近年底部分企業面臨還貸、結清供應商貨款等支出,因此加大貨款催收力度,盡早實現落袋為安。
為什么“金九銀十”剛過,下游產銷進入下滑通道了呢?業內歸納如下幾點:一是終端紡服外貿、內銷訂單缺乏“可持續性”,很大一部分棉紡織企業12月中旬以后接單較少甚至無單可做(“雙11”、感恩節、圣誕節導致后面消費能力有些透支);二是歐美新冠疫情對紡服出口的影響突出。雖然主動取消合同或違約不提貨的現象比較少,但因歐洲多國實施長達一個月左右的封城令,導致貿易、物流、交通等受到很大影響,紡服合同推遲一個月執行的比例較多;三是疫情后歐美、東盟等各國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尤其電商),我國各港口集裝箱非常緊張,甚至“一箱難求”,近期海運費價格連續大幅上漲,紡服出口成本及交貨壓力陡然上升;四是10月份以來人民幣升值的勢頭強勁,導致很多紡服出口合同沒有利潤甚至虧損;五是對冬季、春季新冠疫情再次“卷土重來”及美國大選、對華政策的擔憂使中國棉紡織、服裝廠及代加工企業、外貿公司接歐美訂單愈發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