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3月中旬外貿訂單被取消、暫停以來,到現在還沒有接到過訂單,我們的客戶分布在東亞地區,像馬來西亞、日本還有澳大利亞等。”一位做男女裝、家紡類面料的外貿商無奈道。
近期,隨著疫情逐步被控制,歐美、東南亞多國解封,開始復工復產。然而,部分國家在緩解社交隔離的過程中,仍有疫情反彈的潛在風險,外貿需求復蘇并不明顯,如今市場上除了防護服面料,其他服裝類的訂單依舊寥寥無幾。對于后市外貿市場的走勢,持悲觀態度的紡織人占多數,部分布老板表示:“外貿今年,甚至明年都不會好。”
織廠、貿易商主動讓價去庫存
吳江一位外貿商表示由于3月中旬開始外貿訂單集中被取消、暫停,導致倉庫積累了很多的庫存。“現在疫情有所好轉了,便想著問問客戶要不要,并且主動讓價,但幾乎沒有人要,我們做貿易本來沒有庫存,現在也有30萬米的布壓在倉庫了。”
無獨有偶,一家主營仿真絲的貿易商表示:“最近仿真絲訂單還可以,但由于現在整個市場的庫存都很高,我們為了爭取到訂單,不得不降低1-2毛。”
終端訂單的缺失導致整個產業鏈都面臨著高庫存的情況,從原料端到終端服裝企業都積累了大量的庫存。此時雖然原油持續上漲,滌絲市場也有所回暖,但原料的這波漲價對于無單可做的企業來說,根本毫無作用。“現在原料是漲還是跌,我們根本不關心,訂單都沒影呢。怎么有底氣漲價,往年這個時候我們忙得天天加班,現在只能坐在門市部喝茶了。”
疫情的傷害太大了,某外貿企業關停外圍全部織機
一家擁有1000多臺織機的工貿一體企業表示:“撐不住了,我們安徽分廠300多臺織機的機器全停了,盛澤本地的也有一半機器在休息。我們有80%都是外貿,今年外貿是涼了,準備全部轉內銷,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內銷市場也不好做,早就已經僧多粥少,只能把價格壓得很低,才可能接到訂單,這種情況下,我們選擇把安徽分廠都停了,節省開支,工人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招,相信難度也不是很大。”
小編算了一筆賬,以300臺織機為例,安徽地區的租金大概在60-70元/年/平方,300多臺織機大概需要6000平方米的廠房,租金也就是在36-42萬/年,工資方面,熟練工6000-7000元/月,新員工4000元左右,一般需要50人左右,那么一個月的用工支出在30萬以上,再加上原料、水電等其他費用,一個月的支出至少在100萬以上。
對于很多布老板來說,與其將布織出來占用空間,占用流動資金,還不如停產,這樣只浪費了租金和機器折舊費。而且,一般在外地建廠的,不管是轉移過去的,還是出于自身發展需要擴產的,機臺數都是成百上千的增加。可想而知,如果沒有訂單,織出來的庫存會占用多少流動資金!庫存越高,占用的資金也就越多,在未來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停產、減產不失為休養生息的好辦法。
編后語
雖然最近內貿市場有所復蘇,有貿易商接到了幾十萬米的訂單,但是外貿卻依舊“波瀾不驚”,雖然部分國家已經陸續解封,但是解封不等于訂單回歸,疫情之下,各國經濟情況不容樂觀,失業人數不斷上升,報復性消費很難出現。并且國外疫情還未完全控制,有些解封國家的確診人數仍在不斷增加,存在“二次爆發”的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到8月底,預計會有一波外貿訂單陸續下達,但單量與往年那肯定是沒法比的了。外貿訂單想要回到往年的水平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