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中美第一階段協議面臨險境再度引發市場對中國需求的擔憂。受其影響,ICE期貨市場風云突變,5月1日-5日連續三天大跌,主力7月合約從57.33美分跌至53.58美分,跌幅6.5%。
一些政策分析師認為,特朗普聲稱中國要對新冠疫情負責是21世紀冷戰的開始,會導致中美貿易減緩甚至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徹底顛覆,之前各國放松管制帶來的消費向好預期被瞬間澆滅。隨著中美貿易關系再趨緊張,經過了4月份的恢復性上漲之后,5月份開始棉花價格有可能抹去之前全球各國“注水”帶來的人為漲幅。
據CFTC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4月28日當周,對沖基金及大型投機客持有的棉花凈空頭倉位減少至348手,環比降幅逾90%。其中非商業多頭持倉為47524手,空頭持倉為47872手。這反映出市場對棉花需求恢復的信心出現回升,但中美關系的變化不容忽視。
國外分析人士認為,盡管現在棉花價格很低,但各國紗廠都在等待新訂單到來恢復生產,在此之前不打算采購棉花,后期中國的大規模采購能否兌現還要取決于兩國關系的緩和與否。而且,現階段中國的美棉進口大單并非紡織廠的行為,無非是全球庫存的轉移而已,銷售的棉花并沒有形成真正的消費。中國“五一”假期紗廠延長放假也使紡織生產減少,美國和歐洲的復工復產也相當緩慢,聯合國預計全球失業人數可能達到16億,棉花消費的復蘇比想象的要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