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棉價出現了小幅反彈,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新冠肺炎病例增長開始放緩,特別是在歐洲,但所有這些都是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出現的。
然而,美國和亞洲的增長卻在加快,非洲也開始出現惡化的跡象。由于這些地區醫療條件差、測試能力低,除非采取嚴厲行動,否則南亞大陸可能成為定時炸彈。市場應該關注亞洲的疫情以及對紡紗、織造和服裝生產的影響。這些工廠有大量的勞動力被解雇,而且沒有西方國家的支持。現在全球大型零售商正在取消訂單,要求降低訂單的價格,以及更優惠的付款條件,亞洲地區的紡織生產隨時會出現系統性問題。
根據上周的USDA供需預測,2019/20年度全球消費量減少了750萬包,這一削減是意料之中的,但市場普遍認為會更低,只要世界各地的封鎖繼續下去,未來棉花消費預測就會進一步下調。
從各國的新年度生產情況看,美國農業部預計今年的種植面積和去年基本持平。盡管如此,如果按照歷史平均單產和棄耕率推算,在天氣情況正常的情況下,今年美棉產量將輕松達到2300萬包,也就是500萬噸,是不是很嚇人?即使天氣不好導致減產,考慮到當前全球棉花消費之差,美棉產量只要達到1500萬包就會給棉花價格非常大的壓力。
目前,巴西棉花已播種完畢,仍然是非常高的水平,已經沒有什么懸念。印度棉農今年得到了CCI的大力支持。盡管國際棉價暴跌,但當地市場需求強勁將使棉花生產保持穩定。在西非,許多地方都是選舉年,這些國家的政府希望以堅定的農場價格支持農民,棉花仍然是一種穩定的經濟作物,幾乎沒有其他選擇。
總之,2020年全球棉花生產不會像消費那樣受到強烈的沖擊,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所有這些棉花都會去哪里,然后對價格產生沖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