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到2018年上半年,受到紡織行情景氣周期爆發以及環保整治、產能縮減等一系列因素提振,織造市場著實“瘋狂”了一把。這期間表現最為突出的當屬坯布生產廠家,從曾經的“欠款拿貨”到“提前打款,排隊等貨”,火爆程度成為歷年之最。尤其是常規產品如滌塔夫、春亞紡、尼絲紡等產品,不僅清空了前幾年積壓的坯布庫存,帶款提貨或排隊等貨更是成為市場常態。
然而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坯布生產廠家的“美好”日子逐漸被打壓,尤其是今年以來,坯布廠家似乎是“一朝回到解放前”,面臨著利潤壓縮、庫存高企、話語權被剝奪等一系列壓力。
一、代加工缺乏自主性,只能賺取加工費
由于今年紡織整體行情比較平淡,基于自身資金以及庫存等方面的考量,有部分中小型的坯布生產廠家,會選擇給一些大型織造廠或者貿易商做代加工。
一家有著近百臺噴水織機廠家表示,如果代加工,一般坯布生產廠家與合作的織造廠家、貿易商都會提前簽訂合作協議,若是原料價格上漲到一定幅度,貿易商會對坯布生產廠家有一定的補貼;但是相應的,若這段時間內原料價格出現大幅下跌,坯布生產廠家也得讓利給貿易商。雖然說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坯布生產廠家的利益,但同時也限制了其盈利空間,最終只能靠賺取加工費維持正常運轉;并且缺乏一定的自主性,產品的定價以及銷售對象比較固定,很難拓展。
二、生產坯布直接銷售,資金與庫存風險加大
當然市場上更多的坯布生產廠家會選擇自己生產坯布,直接賣給本地或者外地的貿易商;也有一部分自己做成成品銷售。這樣雖然說抓住了主動權,但是中間存在著質量、資金以及庫存等多方面的風險。
當“日進斗金、一貨難求”成為過去式,缺乏話語權的坯布生產廠家再度陷入欠款拿貨的狀態。不僅是拖欠款問題比較嚴重,由質量問題產生的糾紛,造成的資金壓力都不容小覷。
盛澤一家貿易商陳經理就對筆者談到,前段時間接到一個訂單,正好需要一款尼絲紡面料,就在市場上采購尼絲紡坯布。先是咨詢了盛澤市場某尼絲紡大廠,這款尼絲紡坯布價格是3.6元/米,但需要帶款提貨;而一家長期合作的小型坯布廠,這款坯布價格在4元/米,看似貴了,但是欠款周期可以在2個月左右。一般就會選擇小型坯布廠家,但是問題來了,后續這個訂單由于坯布質量原因,導致采購商直接退貨;那么這個責任最終就歸結于坯布廠家,不僅坯布欠款拿不回,還得補貼貿易商染費等。
三、外圍產能集中釋放,庫存居高不下
今年以來,常規面料產品供過于求,有一部分原因還在于外圍噴水織機產能的集中釋放,產能改變影響了坯布市場的供需格局。再加上終端需求疲弱的影響,坯布市場訂單規模從曾經的幾萬米、幾十萬米,下降至幾百米、幾千米左右的小訂單,從而導致坯布生產廠家庫存積壓明顯;根據中國綢都網統計,現如今坯布庫存已經上升至42天左右,處于年內高位。
而庫存積壓勢必會對產品定價產生影響,出現“跌得下去,漲不上來”的情況。據筆者和一位織造廠家老板聊天的時候了解到,以一款75D 28T的雪紡珠坯布為例,今年初這款坯布價格在3.8元/米,而現在價格已經下降至3.4元/米左右;這種產品本來就是跑量為主,薄利多銷,短短幾個月時間,價格下降了近11%,基本上已經消耗了廠家的利潤。但是想到市場上常規產品供大于求的局面一時難以緩解,坯布生產廠家也只能降價清庫,緩解資金與庫存壓力。
四、中小廠家缺乏升級能力,利潤壓縮明顯
現如今常規產品似乎被打壓的更為明顯,這也意味著缺乏提檔升級能力的中小坯布生產廠家壓力更大,利潤空間被擠壓。據了解,前兩年一臺常規噴水織機每天生產的凈利潤是在50-60元左右,而在2018年3-4月份,機臺利潤一度上升到了100-120元/臺,部分略有偏高;但是今年以來,常規噴水織機的凈利潤逐漸被壓縮,利潤僅在10-20元,甚至有虧損情況。
歸根到底,市場還是需要差異化產品,像附加值高的產品發展。然而一般中小型坯布廠家的研發能力比較弱,生產的產品比較單一,技術性不高。特別是在行情偏淡的情況下,多數坯布生產廠家都在頭疼著少有的利潤以及庫存積壓帶來的資金壓力。
不管怎樣,畢竟現在市場正處于八月淡季,行情到底如何,暫時下定論有點過早。紡織企業不必太過憂心,或許旺季將會在不經意間到來,金九銀十或仍有期許,得以緩解中小坯布生產廠家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