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橫扇鎮太浦河沿岸的噴水織機廠受到環保行動的影響,要求撤離搬遷。目前兩岸的織廠搬遷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少部分廠還在搬遷中。吳江其他地區也有一部分織造廠需要搬遷撤離,將工廠搬遷至中西部地區。
自2017年“限噴”環保之風刮起,掀起了織機從江浙沿海地帶轉移到中西部內陸地帶的熱潮。但這股熱潮絕不是跟風,是戰略轉移,是響應環保政策。幾個月前就有消息稱江浙地區有將近120000臺噴水織機外移,江蘇蘇北、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地成為新的紡織業集群地,整個紡織產業轉移的趨勢已是勢不可擋。
目前,江蘇蘇北是織機轉移最大地區,其中泗陽已成為中國紡織業的第六大板塊,并且在六大板塊中份額超過五分之一。到2020年,泗陽紡織產業噴水織機將達80000臺。根據眾多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安徽大省范圍內,噴水織機的產能大約已經逼近40000臺;湖北大省范圍內的噴水織機產能大約已經達到23000臺左右;江西大省范圍內的噴水織機產能也將達到60000臺左右。
這一大串的數據表明,近兩年向蘇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轉移的新興噴水織機產能超過了20萬臺大關,遠遠超過了長三角地區傳統紡織集群淘汰的噴水織機數量。整個紡織行業的噴水織機的數量遠大于“限噴”行動前,坯布產能爆發勢不可擋啊!
在噴水織機產能大遷徙和爆發下,下游織造企業首當其沖,紡織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Part 1
產能過剩,僧多粥少
今年以來,紡織行業景氣度不佳,上游聚酯需求偏弱,下游坯布庫存過高是目前市場的常態。在這樣的環境下,小編找尋其原因,歸根結底是坯布產能過剩導致的。
市場是買方市場,購買力決定著市場的需求。而今年受到中美貿易關系的影響,國內整體經濟不景氣,人們對服裝的購買力下降。購買力下降了,需求也就少了,最終影響到了下游織造業。
一家主營春亞紡坯布的企業翁總說道:“現在坯布產量太大,供大于求。今年的需求又有所減少,供給量卻比往年增加起碼一倍,蛋糕就這么一塊,每個企業分到的能有多少呢?”
近期,市場傳出布老板停產保價的消息。織造廠老板發聲:做完機上原料就放假。也有不少布老板在計劃停產放暑假,想帶動市場整體停產。事實上,這一操作就是為了緩解坯布庫存過高,市場產能過剩的現象。
據悉,蘇北、中西部地區紡織企業的庫存普遍在2個月左右,盛澤地區的紡織企業庫存在41-42天左右。坯布庫存數可以說是近四年內最低位,而罪魁禍首的就是產能過剩。
Part 2
需求下降,利潤稀釋
服裝購買力下降,對面料的需求減少,直接影響的還有面料的價格。盡管坯布主要成本端滌絲的價格近幾年一直居高不下,但坯布的價格卻一直上不去,在今年市場行情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坯布價格更是在低位徘徊。
一位主營尼絲紡坯布的布老板感嘆:“去年380T尼絲紡坯布可以賣到4、5塊多,而今年只賣3塊多了!”每米坯布價格下降至少25%,而每米坯布的利潤大多在10%以內。以春亞紡為例,據悉,去年春亞紡坯布一臺織機一天的利潤在80元-100元左右。而今年一臺織機一天的利潤降為50元-60元,利潤下降37%以上!因此,目前有很多織造廠家反饋,能夠保本出售已經是萬幸。
Part 3
市場調節,又一次洗牌
事實上,織造廠經歷又一次洗牌。企業坯布庫存過高,直接影響的便是資金周轉困難,加上今年總體利潤薄,坯布欠款時間長,使得許多實力單薄的坯布企業面臨著很大壓力。基于這個壓力,6月中旬就有不少小廠已經停產。
有布老板預測,若市場產能一直降不下去,到今年年底,就會有20%的企業被淘汰。因此,下半年的紡織市場關鍵點在降產能去庫存。吳江地區的一家織造企業負責人說道:“下半年的行情好不好,主要是看中西部地區的織造廠的產能。如果那邊的坯布還是大量的源源不斷涌入江浙地區,那下半年多半是好不起來了。”
編后語
下半年的市場行情如何,誰都沒能精準預測,但產能過剩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市場本身也有自我調節的功能,要達到供需平衡還有待時日,紡織人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