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ICE美棉主力7月合約至近三年低位65美分/磅,進口棉貿易商遭遇這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一時有點措手不及。短短幾日內外棉價差更是飆升至3000元/噸高位,但是此次價差擴大,高性價比進口棉卻并未得到市場青睞。
2月份時,內外棉價差徘徊于2000元/噸,由于春節后部分紡企補庫剛需補庫拉動及1%進口棉關稅配額下發的推動,進口棉獨占鰲頭,火熱的成交局面讓棉商樂開了花。4月份增發80萬噸進口棉滑準稅配額消息一出,部分棉商便加足馬力訂購了大量外棉,為可能即將到來的火熱交易做足了準備,而未曾想到卻遭遇了沉重打擊。據海關統計2019年1-4月我國進口棉花84萬噸,同比增加85.1%。2018/19年度以來(2018.9-2019.4)我國進口棉花144萬噸,同比增加80.7%。進口棉花數量的大幅增加似乎為后期的下挫埋下了伏筆。
相比前期火熱的成交,5月中下旬,進口棉幾乎無人問津,盡管棉商忍痛下調價格,但仍難以提振買方熱情。卓創資訊簡單分析如下:(1)5月5日國儲輪出,高性價比儲備棉對紡企更具競爭力,紡企需求大幅下滑,供過于求矛盾突出。(2)國內外期貨大幅下跌,棉市悲觀氛圍滋生,產業鏈上下游對未來消費情況擔憂加重,原棉采購受阻。(3)港口棉商前期采購成本高昂,目前成本與售價倒掛,觀望心態濃厚,銷售積極性下降。(4)進口棉配額緊缺,客商等待增發配額,目前操作不合時機。
綜上來看,卓創資訊認為,進口棉市場遇冷關鍵在于需求不旺及對中美貿易談判不確定所致。因此,6月份仍需關注中美談判進展和增發配額落實情況,建議業者謹慎操作,做好風險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