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20峰會期間中美兩國元首會晤,貿易摩擦暫時得到緩和,隨之內外棉期貨價格雙雙反彈,給低迷已久的棉花市場帶來一絲暖意,而3個月談判期又讓業者充滿懸念。利好消息傳出,期貨上漲,但現貨市場并未激起波瀾,國內軋花企業盼漲心切,紡織企業卻并未表現出好轉跡象,那春節之前棉價能否迎來上漲?
中美貿易摩擦緩和,鄭棉反彈空間有限。12月3日鄭棉期貨主力CF1905開盤后,雖然起初直線反彈,但當日僅以15300元/噸收盤,上漲210元/噸,漲幅1.39%,上漲幅度未及市場預期,隨后幾日鄭棉維持在15100-15400元/噸區間震蕩。可以看出投資者信心仍顯不足,對當前市場仍保持謹慎觀望的態度。
下游消費萎靡,企業保持隨用隨采。根據卓創資訊監測,目前下游紡織企業庫存有所下降,截止12月10日,紗廠原棉平均庫存維持在29天的使用量。紗廠原料消化緩慢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前期市場悲觀氛圍濃厚,紗、布銷售滯緩,同時,也通過保持低庫存來降低資金成本。雖然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商品中,對棉紡織品影響不大,但由于對未來中美貿易關系發展的不確定性,更多紡織企業采取“以銷定采”進行原料采購的規劃。因此,短期下游補庫數量有限,對拉動棉花消費有限。
商業庫存偏高,新棉供應壓力增加。據卓創資訊監測,截止到2018年11月30日全國棉花商業庫存在490.8萬噸,環比增加53.7%,同比增加42.56%。今年9月份新棉上市以來,棉價一路下跌,由于前期儲備棉輪出延期至9月底,國內商業庫存同比偏高,另外,市場結余大量新疆陳棉,新棉售價無性價比優勢,制約了新棉消化。進入12月份,全國主產區籽棉采收陸續結束,新疆軋花企業集中于生產加工,截至2018年12月10日,全國累計加工皮棉398萬噸,預計于明年1月份完成加工。因此,新棉供應壓力有待釋放,目前產量占比達80%的新疆產區,僅北疆機采棉少量銷售,南疆手摘棉因限于成本高企,出售壓力較大。因此,預計本月新棉加工量將繼續增加,新棉銷售壓力將繼續增加。
因此,短期國內現貨市場難有明顯改觀,臨近春節,下游新訂單數量有限,大量建倉補庫新棉或推遲至年后,因此現貨價格難有大漲,或將繼續維持穩定。中美貿易談判期,市場多空消息或繼續帶動期棉價格震蕩運行,投資者可短線操作多單,或逢高做空。在現貨市場未有明顯改觀下,長線期貨投資者應謹慎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