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棉花走勢比較沉悶,現貨、期貨價格雙跌,即使在ICE棉花反彈后,國內期貨也是高開低走,并且近一周內不斷創出了新低。現階段價格疲軟的現象難以改變,那么棉花為何一直在小幅下跌,后市將會跌至何方?
新棉上市價格不斷走低是直接原因
目前,全國棉花收獲正在緊張進行中,根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數據,截至 10 月 19 日,全國新棉采摘進度為 59.8%,全國累計交售籽棉折皮棉243.1萬噸,同比減少58.0萬噸。但棉花卻迎來了“量價齊跌”的現象,南疆巴楚、庫車、沙雅等地棉花加工企業反映,日前手摘棉“雙28”級毛重報價已降至16000-16100元/噸,“雙29”毛重報價為16200-16300元/噸,而北疆成本更低,奎屯、昌吉、石河子等地機采棉監管庫提貨價也較前幾日下調200元/噸左右,3128/3129級毛重報價15500-15800元/噸低品質、低品級機采棉成交價跌破15000元/噸。新棉大量上市和價格下跌,導致市場買漲不買跌的心理預期加重。
需求端沒有“放量”是次要原因
“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是紡織廠對今年紡織行情一致看法。但進入九、十月份,純棉紗、棉布訂單開始明顯減少,銷價下滑,庫存略增加。當前32支普梳純棉紗價格已很難賣到23000元/噸,有的廠40支普梳純棉紗銷售價格已低至23800元/噸。雖然中美貿易戰讓部分訂單暫時消失,對國內棉紡市場的需求仍存希望,但在消費降級預期下,國內需求增長緩慢,而且由于美元的升值讓越南、巴基斯坦和印度這些新興國家的貨幣貶值,進口紗變得更加便宜。例如印度的精梳32支與國內的價差現在縮小至320元/噸,一周前還比印度便宜660元,國產紗比巴基斯坦的21支普梳貴610元/噸,一周前貴540元,差價的不斷縮小,讓國內紗線的競爭優勢減弱,對國內棉花需求有一定負面影響。
金融環境預期不好起了推波助瀾作用
近期,由于中美貿易戰持續和美國的不斷“退群”,對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形成負面影響,美國股市、中國股市在國慶節后都出現大跌,歐洲和亞太股市都無一幸免,黃金價格的上漲讓悲觀情緒蔓延。如果未來美國股市進一步下跌,將會帶動全球金融市場動蕩,08年金融危機讓市場心存忌憚,而棉花在金融危機期間,ICE棉花從70美分/磅跌至39美分/磅,需求急劇下降。國內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危機時有發生,企業經營處于振蕩期。
棉價后期如何才能企穩?
筆者認為,ICE棉花企穩是前提條件,加上人民幣的貶值讓外貿出口份額穩住不下降,這樣才能逐步增強國內棉紗競爭力。然后隨著時間推移,國內棉紡廠開始采購,貿易商也有了利潤,屆時棉花現貨才能企穩逐步反彈。從目前看,基金在ICE棉花上面凈多頭寸不斷減少,對于需求前景仍然看淡,所以ICE棉花仍將繼續探底,國內也將跟隨走低試探15000元/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