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海關會同十部門開始了為期半年的打擊走私專項行動。在昨日舉行的發布會上,海關總署表示,據不完全統計,聯合行動開始以來,截至今年10月,全國公安機關偵辦騙取出口退稅違法犯罪案件53起,挽回出口稅款損失1.05億元。
騙稅手法翻新
2008年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特別是出口的沖擊,我國連續多次大范圍提高出口退稅率,并陸續實施了海關無紙化通關試點、外匯核銷制度改革、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等便利企業出口措施。受國際市場需求放緩、國內企業出口利潤降低影響,近年來騙稅犯罪形勢日趨嚴峻。
今年7月以來,海關總署會同公安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等10個部門,嚴厲打擊各類走私違法犯罪活動。
據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副局長鄧兆鋒昨日介紹,犯罪分子騙稅手法更加專業,“騙稅企業從上游購買增值稅發票,再從貨代和報關公司購買真實貨物出口單,最終通過地下錢莊完成資金出入。通過這種方式騙取出口退稅,有時根本不需要有實際貨物出口”,他說。
除了以前的“以少報多,以低報高,以次充好”外,目前一些騙稅活動與購進環節的虛開、出口環節的違規申報、核銷環節的“洗錢”以及部分案件的“走私回流”等問題交織融合在一起。
此外,高科技電子產品、紡織服裝、家具等產品的出口退稅率較高且出口量大,逐漸成為騙稅活動高發的領域。
9月份,公安部與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聯手,在27個省市查處涉嫌參與騙稅的出口企業、報關行和“地下錢莊”368家,取得重大戰果。
職業團伙作案增多
除了上述特點外,騙稅犯罪地區也不斷擴大,以深圳、廈門等沿海城市、重點口岸為中心,不斷向內陸、沿邊地區蔓延,如貴州等偏遠地區近期也出現騙稅案件;此外,參與騙稅的人員也更加復雜,部分地區職業犯罪團伙活動猖獗。
今年7月,公安部、海關總署和國稅總局聯合破獲一起特大騙取出口退稅案。多個團伙跨區域相互勾結,以揚州康源物資貿易有限公司等實體公司作掩護,騙稅金額高達1.56億元。這是在此次聯合行動中破獲的數額最大的一起騙取出口退稅案件。
據辦案民警介紹,此案涉及了從“配單配票”、“虛開”、“資金空轉”、“洗票”、“炒匯”到“騙稅”的一系列騙稅關聯犯罪活動;犯罪分子通過互聯網和手機聯系,擁有多個身份和銀行賬戶,采取網銀結算和銀行卡結算,并與地下錢莊相勾結,這使得騙稅行為更加隱蔽。
海關總署緝私局局長劉曉輝表示,各級海關目前已加大監管力度,加強對高風險企業和商品的出口價格、歸類監控,強化布控查驗和稽查,并針對重點商品、企業及出口監管關鍵環節組織開展專項核查,即時發現虛開、騙退稅犯罪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