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交易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六連漲,12日報出1美元對人民幣6.1665元的高位。按照通常邏輯理解,人民幣大幅升值勢必對外貿出口企業造成重創。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江浙一帶的許多紡織品進出口企業已找到應對匯率變動的有效經營模式,他們已不再懼怕人民幣升值。
細水長流不關門
近日有報道稱,人民幣升值正在侵蝕服裝業,每升值1%行業利潤率會下降6.2%。照此推理,東部沿海一帶的外向型企業應當陷入嚴重的經營危機之中。此前還有報道稱,四川外貿企業表示:人民幣匯率升破6.0就要關門停業了。
但江蘇吳江泰來進出口有限公司楊峻峰總經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輕松地笑談道:“我們已經徹底不關心匯率問題了。”
位于蘇州市吳江盛澤鎮的泰來進出口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生產和出口各類旅游用品和紡織品的公司。楊峻峰表示,該企業雖小,但由于公司在選擇客戶時考慮了屬地多元化,客戶分散在世界各地,因而時常出現“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局面,出口量已經能夠基本保持穩定。
楊峻峰表示,如今人民幣升值的確已經造成了全行業的不景氣,大環境如此,企業想有大的發展是不現實的。同時,由于產品研發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目前公司資金鏈十分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經營模式的改變來適應大環境。
“企業要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中生存,就必須靠自己去努力適應。”楊峻峰表示,除分散客戶屬地外,企業接的外貿單子也盡量小,因為單子小風險就小。靠這種模式,已經能夠抵御風險了。如果在人民幣匯率起伏不定、匯率風險不斷加大的情況下,還一味接大單,無異于自殺。
楊峻峰透露,過去企業經常接幾百萬美元的大單,因為單子越大就意味著利潤越豐厚,但現在決不接這樣的大單了,一般十幾萬甚至幾萬美元的小單都接,細水長流,有單就做,每單賺得少些,但總有單可做,企業就不會發生生存問題。
“總的來講,我們的企業與去年同期相比,利潤率只是稍微有所下降,但經營上還過得去的。而對于人民幣匯率升值問題,我們已經麻痹適應了。”
楊峻峰還強調,在困局中謀生存,企業就要做自己的品牌和服務,對于過去那種靠大宗的加工貿易的做法,現在行不通了。
已有防范匯率風險模式
楊峻峰的觀點得到了行內專家的認同。中國綢都網是國內紡織行業電子商務平臺,該網分析師沈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綢都網從事紡織品面料的電子商務交易,從實際交易情況看,人民幣升值所造成的實際影響不大。從參加交易企業的實際經驗看,這些企業為了控制風險,一般長期大單不做,只做半個月至一個月內的短期單,因此往往能夠趕在匯率變動之前完成交易,有效規避了匯率風險。
即使運氣不好,在交易期內恰逢匯率大幅波動,企業們還是找到了有效應對策略,即在與中間商談判時就鎖定匯率,雙方以即期信用證按照談定的匯率來計算成交價格,企業在與銀行結匯時也按照鎖定時的匯率進行結算,這樣就大大化解了匯率風險。
有些企業在接外貿單時,如果發現利潤不高,就不接了,只有利潤較高的單子才接。還有的企業已經嘗試放掉一些外貿業務而轉變成為內貿業務。
今年大環境不好,這表現在與去年同期相比,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量都在下降。從行業講,人民幣升值1%,行業利潤率就下降6.2%。所以外貿企業大都在按照這樣的模式運營:只接短期單,長期單不接;只接小單,大單不接;付款方式上,必須貨到付款,款到發貨。
沈劍表示,即使在當前行業總體不景氣的情況下,匯率已不是影響利潤率的決定性因素,但同時還會倒逼企業改變過去的粗放型的貿易方式,同時生產附加值高的產品,這樣在與外商談判時,報價就可高出許多。
沈劍認為,對于匯率的變化,企業必須靠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去適應,要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產品和服務要差別化,增加中高端產品和服務,增加產品和服務的技術含量。同時,企業要升級改造,淘汰落后的產能和設備,不斷研發和創新。
“目前江浙一帶半數以上的外貿企業都在按此模式運營了。”
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盡管企業已摸索出一些應對由于匯率升值導致的外貿困局的辦法,但許多外貿企業已經遭受重創是不爭的事實,例如,5月底,從事紡織品外貿的江蘇蘇達進出口有限公司,因為匯率變化,月初一筆12萬美元的訂單,損失了1萬元人民幣的利潤。6月初,產品主要出口美國及歐洲的廣東明朗生活用品有限公司,發出一批去往美國的20萬美元訂單,好在春季接單時已經鎖定匯率,否則將損失2萬元人民幣。然而,日前一則“7月份進口和出口的同比增速終于由負轉正”的消息,卻給這個炎熱的夏天帶來了一絲清風,也給處在“寒風”之中的外貿企業送來融融暖意。
如果單從數據看,外貿企業的確正在經歷“苦寒”。中海關總署發布的6月進出口數據顯示,進出口17個月來首現負增長,出口增速更是創下44個月新低。商務部發言人姚堅分析稱,傳統市場的萎縮是我國6月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歐、美、日這些傳統市場占我國出口的50%以上。其次,外部環境趨緊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還有成本上升因素,包括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人民幣匯率的升值。
對此,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不利數據背后正在發生的積極變化,比如企業為了節約成本主動由沿海向中西部轉移,促進中西部有了比較好地發展,而在國別市場上也有了更加平衡的布局。嚴峻的形勢同時也成為倒逼企業提高競爭力、延伸價值鏈的一個契機。
據悉,商務部正在采取相關舉措扶持出口企業,其中包括促進貿易便利化,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包括進出口環節的便利化、降低收費等;給予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更好地服務,比如幫助小微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此外,商務部還將進一步改善國際經貿環境,加速建立自貿區、加速商簽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