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當前疫情發展嚴峻,共計19省市進入行動限制狀態,全國確診總人數已經突破13萬人,胡志明的確診人數也已破了10萬人的大關。
越南近24小時41省市新增近萬例(9759例),再創有史以來最新高峰,其中平陽省出現“王炸式”翻倍漲的情況,24小時激增2022例。越南出現確診病例的省份呈上升趨勢,這個跟胡志明市大量工人返鄉有直接的關系。
7月30日上午越南防疫部門公布的新冠肺炎確診數據,越南各地新增確診人數依然只增不減,全國63個省份幾乎全部已經”失守“。
雖然越南很多地方都執行了嚴厲的防疫封鎖措施,并在主要交通路口設立檢查站和關卡,但是依然有越南民眾”我行我素“,很多人心存僥幸,打算闖過檢查站,場面十分混亂。
受疫情影響,南越地區97%的紡織企業已暫停生產,大部分工廠第一波自7月15日零時起停工,需待符合三就原則,就地生產、就地吃飯、就地休息,并經當地疾管局官員檢核通過之后,才能復工。
越南紡織業的出口訂單雖已接到了第3季,但目前企業在生產活動、確保員工就業,以及所獲利潤等方面取得平衡倍感吃力。對品牌客戶要求延遲2至3個月、甚至6個月付款的情形,也超出企業所能負荷。并且,面對日趨復雜的疫情帶來的巨大風險,部分品牌客戶已將訂單移出越南,甚至有重新轉回中國市場的趨勢。
隨著3T就地原則的破產,越來越多企業已污泥承擔巨大的成本負擔和防疫壓力,只能停產關門,放員工回家。造成大量的失業人員,無處安生,越南的社會穩定也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無箱可用,印度出口商無法接收新訂單
因為印度出口商無箱可用,外國買家已經開始取消從印度裝運的貨物,導致貨物在不同港口堆放了數周。
再加上運價不斷飆升、港口擁堵,運價已經高于產品成本,印度的小出口商為了每一分錢而奮斗。
總部位于新德里的服裝制造商Jyoti apparel的總經理HKL Magu在接受采訪時說:“高運費可以被消化,但沒有集裝箱就直接改變了游戲規則。有幾艘船正在繞過印度,因為沒有集裝箱可以裝運貨物。有時我們的貨物要在港口停留三到四個星期。國際買家告訴我們,要么取消訂單,要么空運。但航空運費也在飆升。”
在疫情之前,每批普通貨物的空運運費在1.07美元至1.34美元之間波動,現在則在4.38美元至6.04美元之間。
“對我們來說,服裝是易逝品,因為時尚和潮流變化很快。如果某一種顏色的衣服在8月份上架,但貨物沒有按時到達目的地,那么這件衣服的價值就會因過時而減半。在我們擁有自己的集裝箱之前,集裝箱短缺的情況將持續下去。”
上個財政年度,印度成衣出口下降了20.75%,紡織品和服裝出口下降了13%。
雖然出口商正在與航運公司和印度運輸部談判,但印度出口商組織聯合會(FIEO)很快將推出一個在線門戶網站,以方便出口商的業務操作。
FIEO主席A Sakthivel表示:“FIEO將在2021年8月中旬推出一個電子模塊,提供一個平臺,托運人可以提出集裝箱需求,貨運公司可以發布他們的競爭性報價。這個市場將確保透明度、有競爭力的價格和有效的規劃。”
印度工廠停擺,服裝業丟失大量訂單!
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蒂魯布爾市是印度成衣生產的重要基地,受疫情影響,印度成衣業損失慘重。
這是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蒂魯布爾市的一家服裝加工廠,這樣的服裝廠在當地有17500多家,印度全國60%的針織服裝都出自這里,很多跨國的服裝類快消品也都是在這里加工的。
國際成衣公司每月都要推出新款服裝,而服裝工廠需要緊密配合訂單要求,印度發生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印度服裝廠已經有三個多月無法滿足客戶要求, 這最終可能會導致長期失去國際客戶。
據印度媒體報道,受疫情影響,一些跨國服裝零售商已經將15-20%的訂單移向其他國家。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市的服裝業就損失了至少約1000億盧比,約合87億元人民幣。印度的服裝業提供了約1200萬個就業崗位。印度業內人士表示,封鎖對制造業的影響巨大。
孟加拉國紡織服裝業實施兩周封鎖
因新冠的Delta變種病毒肆虐,導致孟加拉國政府決定自穆斯林開齋節(7月19-23日)后,于7月23日開始對該國紡織及服裝產業實施全國性封鎖政策。
據觀察,由于封鎖期間與孟加拉國4成紡織品年出口時間重合,使得事情變得復雜;2021/22秋冬系列訂單已于5月左右開始交付,相較2020年同期,孟加拉國出口量成長約12%。
此次封鎖可能會導致該產業部分客戶將訂單轉移,但除制造成本較高的中國外,并無其他地區可以移轉。雖柬埔寨、泰國政府尚未對該產業實施封鎖政策,但據目前所知,越南、印尼等較大出口國已開始實施對疫情的安全限制。
由于新一波爆發的疫情,以及集裝箱短缺問題遲遲無法緩解,孟加拉國吉大港和印度港口都面臨著嚴重的貨物堆積,港口擁堵嚴重。
孟加拉國持續的封鎖已經開始對航運業造成影響,特別是港口堆場,由于進口商幾乎無法接收集裝箱,導致港口嚴重擁堵。
截至7月26日,吉大港碼頭堆場共有43,574TEU貨物堆積,而港口總容量為49,018TEU。7月25日,僅191TEU貨物從碼頭交付,而通常交付量為4,000TEU。最低交貨量是在7月21日,進口商只收到128TEU貨物。
進口商表示,由于封鎖,工廠和倉庫現在都關閉了,所有員工都在休假,因此沒有人從港口碼頭取集裝箱。
制造業國家疫情反撲,對于我國國內市場帶來了利好拉動,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的訂單也開始回流我國,對國內紡織、化工、橡膠等多個行業帶來訂單方面的數量激增。
紡織訂單回流主要得益于兩個因素:
一是我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做得非常到位,率先實現了復工復產,既有力保障了國內市場供應,也支撐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順暢運轉。相比較而言,印度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得不夠理想,導致產業鏈受到沖擊,許多工作無法如期完成,一些紡織訂單被迫取消,或者轉向中國等國家。
二是我國擁有健全完備的紡織工作基礎,既有原材料,也有化工原料,供應鏈完整,且工業化程度高,可以在最短時間內以較低成本完成訂單。這也是海外訂單回流的最主要原因。
海外紡織訂單回流從一個側面證明,面對逆全球化、疫情肆虐而動蕩不已的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國制造能夠起到穩壓器的作用,可以其完備的產業體系所具有的強大供應能力,彌補臨時性的訂單缺口,滿足全球消費者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