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紡織上市公司發展規模
上海是中國紡織工業的發祥地,引領中國紡織進入了近代動力機器時代。同時,紡織也曾是上海的"母親工業"和支柱產業,為上海城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深圳特區建立以前幾乎是一片空白的深圳紡織服裝工業,隨著特區的建立和發展,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得到迅速發展。紡織企業主要經營棉、毛、麻、絲、化纖為原料的紡織、印染、針織、巾被、線帶、襪以及紡機器材和輔料配件等。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滬深兩市以紡織服裝為主營的上市公司約為192家,其中:上市主板有88家,占45.83%;深市主板73家,占38.02%;創業板29家,占15.10%;科創板2家,占1.04%。
智研咨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紡織行業信息化市場深度評估及市場發展策略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滬深兩市紡織上市公司市值規模總量約19658.78億元,較2019年末市值總規模增長5683.68億元。其中,恒力石化(600346.SH)市值總規模為1968.84億元,排名第一;榮盛石化(002493.SZ)市值總規模為1863.77億元,排名第二;東方雨虹(002271.SZ)市值總規模為911.48億元,排名第三。
2020年滬深兩市紡織主要子行業市值市占率來看,化纖制造業市值市占率為38.07%,較2019年增加7.58百分點;產業用紡織品市值市占率為19.42%,較2019年增加6.08百分點;服裝服飾市值市占率為16.59%,較2019年下降5.42百分點;紡織機械市值市占率為4.50%,較2019年下降0.84百分點;家用紡織品市值市占率為2.39%,較2019年下降7.09百分點。
2019年滬深兩市紡織服裝行業共有18只紡織服裝類新股上市,占滬深兩市年度IPO企業的1.97%。2020年度紡織服裝行業在滬深兩市IPO首發募資達196億元,占A股全年IPO募資金額的4.15%。
2020年度紡織服裝類上市募資企業以化纖制造、產業用紡織品和服裝服飾板塊為主。其中:化纖制造類企業占比33.33%;產業用紡織品類企業27.78%;服裝服飾企業22.22%。
二、經濟運行現狀分析
1、經營情況:營收維持去年水平,盈利質效有所提高
2020年滬深兩市192家紡織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12782.51億元,其中:恒力石化(600346.SH)主營業務收入1523.73億元,排名第一;榮盛石化(002493.SZ)主營業務收入1072.65億元,排名第二;恒逸石化(000703.SZ)主營業務收入864.30億元,排名第三。
2019年度滬深兩市紡織上市公司共實現凈利潤628.46億元,較之上年度同比增長了15.69%;2020年度滬深兩市紡織上市公司共實現凈利潤754.22億元,較之上年度同比增長了20.01%。
2016-2020年滬深兩市紡織上市公司短期借款總額呈增長趨勢,2020年短期負債增量下降明顯,2020年度滬深兩市紡織上市公司短期借款總額3129.04億元,比上年度增長了7.14%。
2、研發實際支出與投入
2019年度滬深兩市紡織上市公司研發實際支出總計206.66億元;2020年度滬深兩市紡織上市公司研發實際支出總計225.80億元,比上年增長了9.26%。
2020全年紡織上市公司研發投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有55家,占比28.65%。其中:榮盛石化(002493.SZ)研發投入19.64億元,排名第一;桐昆股份(601233.SH)研發投入10.42億元,排名第二一;中材科技(002080.SZ)研發投入9.15億元,,排名第三。
2020年滬深兩市紡織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強度(均值)為3.36,比上年度提升了0.28個百分點。其中,瑞馳智能(688215.SH)的研發投入強度為13.13;光威復材(300699.SZ)的研發投入強度為12.96;大豪科技(603025.SH)的研發投入強度為11.85。
據年報統計,2020年度滬深兩市192家紡織上市公司上繳所得稅是近些年來增幅最大的年份,年度交稅金額為247.5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0.12%,年繳稅增速上升了25.72個百分點,是近些年來增幅最大的年份。
3、職工總數及實際支付給職工工資情況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紡織上市公司的職工數量在持續減少,特別是近三年來滬深兩市紡織上市公司職工人數逐年遞減態勢明顯,截止到2020年末,滬深兩市紡織上市公司職工總數82.41萬。
近三年來,職工數量減少,但企業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薪酬增長率呈逐年快速上升態勢,2020年滬深兩市192家紡織上市公司實際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獎金、各類津貼補貼、養老醫療等保險社會保險金、住房公積金等共計926.77億元,比上年度減少了17.45%。其中,工資薪酬支付額250.25億元,比上年度減少了6.6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