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30日,滬深及港股紡織服裝上市公司(以下簡稱“上市公司”)大部分已披露2024年一季報。從140家上市公司一季報數據來看,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579.3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0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實現雙增。一季報同時顯示,上市公司不斷增加研發投入,努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加大研發培養向“新”力
近年來,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不斷加大,企業更具創新力。對于我國紡織服裝上市公司而言,培養向“新”力,加大研發投入是關鍵一環。
2024年一季度,140家上市公司中,實現營業收入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雙增的有45家,化纖、家紡、絲綢板塊上市公司表現突出。從數據來看,恒逸石化、新鄉化纖、悅達投資、泰慕士、水星家紡、富安娜、萬事利等上市公司也是研發投入增長的“大戶”。其中,部分公司研發投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重已接近甚至超越1.3%,達到《紡織工業提質升級實施方案(2023-2025年)》中提及的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要求。
新鄉化纖去年持續加碼研發投入,獲授權專利39項,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步伐逐步加快。今年一季報顯示,公司研發費用大幅提升至0.308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之比達到1.5%。
為安踏、森馬等品牌代工的泰慕士,在各類面料評選中多次獲獎,并取得很多專利。泰慕士一季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2.45億元,研發費用0.09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高達3.6%,遠超其他上市公司。
為了增強品牌核心競爭力,水星家紡通過產品技術研發投入,持續對產品差異化升級。公司一季報顯示,一季度營業收入9.15億元,研發費用0.17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8%。
富安娜此次發布的公告稱,其核心競爭力體現在研發、設計創新等方面。后續,公司會根據發展步驟來規劃研發創新等事項。富安娜一季度營業收入6.52億元,研發費用0.23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3.5%。
此外,絲綢排頭兵企業萬事利一季報顯示,其研發費用總額為0.08億元,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4.99%。
著眼長遠不求“短平快”
研發投入非一時之功。從多家上市公司一季報來看,這些公司不追求“短平快”,而是苦練“內功”,明確創新方向,尋求新的增長空間。
臺華新材堅持強科研,研發投入強度連續多年居行業前列。臺華新材表示,在化纖研發方面,進一步豐富PRUTAC和PRUECO等錦綸產品種類和功能;在坯布開發方面,重點開發彈力坯布,透氣、防曬等強功能坯布,發熱及異形功能坯布;在成品面料開發方面,緊抓各品牌個性化、差異化的季節需求,聚焦研發各品類產品。
新鄉化纖也一直在推進科技創新,努力加大新品研發。2023年,新鄉化纖出資5000萬元設立全資子公司新鄉菌草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之后又追加投資4000萬元。今年以來,新鄉化纖新獲得專利授權15個,較去年同期增加了7.14%。
新鄉白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邵長金今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將落實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進一步有效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推進智能制造等數字經濟關鍵技術在生產中的融入與應用,實現效率與效益雙提升。
“軟環境”利好企業夯實力
創新研發離不開“軟環境”。從今年上市公司一季報表現來看,政策利好和區域優勢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助力。
從2023年,為進一步穩預期強信心,政府部門延續和優化實施部分階段性稅費優惠政策,包括將符合條件行業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財政部等兩部門近期聯合出臺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明確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有關問題……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企業持續鍛造硬實力提供了底氣。
近年來,悅達投資公司依托江蘇鹽城綠色產業政策紅利,緊密布局綠色產業。今年又提出,加快推進悅達紡織10萬錠綠色智能工廠達產達效,打造棉紡行業5G標桿工廠。
作為化纖頭部企業,榮盛石化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雙輪驅動的科技研發模式,依托當地優勢,搭建了高新技術研發中心等一流研發平臺。同時,積極整合校企等多方資源,不斷加大國內外科研合作。去年,榮盛石化在產業鏈上下游實現了多項技術創新。例如,在化纖領域新研發的抗靜電仿羊毛滌綸長絲、阻燃中空纖維、三葉舒適性聚酷纖維等14項新產品,通過專家評審鑒定。其中,有4項新產品被認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0項新產品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不少上市公司像榮盛石化一樣處在浙江、江蘇、廣東、福建等省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研發實力強,為其搭建一流研發平臺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作為潮汕紡織服裝企業代表,洪興股份與東華大學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強自主創新和研發實力。公司董事長郭梧文表示,公司在產業鏈各環節引入科技創新成果,子公司芬騰科紡進入上游面料端,去年推出了自主研發的科技新品“芬騰26溫控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