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能卡曼又來到雅安采購織布需要的工具。35歲的能卡曼是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夾金山下磽磧藏族鄉村民。她和丈夫一起在這里經營藏家樂,發展特色旅游,搞特種養殖已有十多個年頭。
如今能卡曼又拿起相機拍攝牦牛毛編織工藝,遍訪村中老人,學習傳統紡織技術。她成立自己的嘉絨傳統牦牛毛織品工作室,帶領周圍村民生產制作牦牛毛紡織制品,并通過網絡銷售。每年僅此一項,能卡曼就可以增加5萬元收入。
能卡曼用古法織布
學織布
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
“嘩嘩嘩……”夜深人靜,織布聲從能卡曼家中傳了出來——小時候,她就是伴隨著這樣的聲音進入夢鄉的。
“外婆和媽媽那輩人,家人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的腰帶和綁腿都是她們自己織的。”能卡曼笑稱,自己還在媽媽肚子里時,她就在學習嘉絨傳統紡織工藝了。
位于寶興夾金山下的磽磧藏族鄉,當地村民居住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之中。山間谷地和高山牧場為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物資,農業生產和放牧是他們主要的生活來源。充滿生活智慧的磽磧先民們,除了利用牦牛肉作為生活來源,還將牦牛毛制作成生活用品。
牦牛毛被紡織成線,用植物染料染成各種顏色。
牦牛毛防水、輕便又保暖。在能卡曼的上一輩人生活中,用牦牛毛編織綁腿、腰帶是他們的基本生活技能,這些牦牛毛制品也成為他們的生活必需品。
到了能卡曼這一輩人,年輕人都不太愿意學習古法紡織了,能卡曼也曾經覺得自己的服裝不夠洋氣。“但來我們這里旅游的人,都覺得我們的頭飾漂亮,衣服好看。”看著那些爭先恐后穿著當地服裝拍照留念的游客,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能卡曼才萌發要學習紡織技術的想法。
能卡曼從媽媽家找來布滿灰塵的織布機,農閑時間就朝村里那些當年的紡織能手家跑。從選毛、搓毛,到捻線、織布,能卡曼都一一記錄。遇到復雜的地方,她就用手機拍下來,回家再慢慢琢磨。
能卡曼帶動周邊村民一起紡織手工藝品,帶動周邊村民致富。
拍視頻
讓每一件紡織品都有故事
2014年,受益于一個公益項目,能卡曼得到一臺數碼相機。通過老師培訓和自己鉆研,她已經能熟練運用設備記錄身邊生活。
從鄰居家收玉米,老人紡線,再到村里姐妹出嫁,這些富有生活氣息的場景都被能卡曼一一記錄。
2014年6月,她和家人一同上山,用兩天時間靜靜記錄下和鄰居家一起上山剪牛毛的過程,之后剪輯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片作品。她為自己的片子取名《色達麥隆》——磽磧當地一座神山的名字。
2015年,能卡曼帶著這部紀錄片,去云南麗江、廣東深圳參加國際藝術節交流活動和電影影展,質樸的鏡頭語言和記錄風格,讓影片大受好評。這也讓能卡曼成為磽磧第一位拍攝紀錄片的人。
能卡曼夫婦在假期向游客介紹當地自然資源和風土人情。
網絡銷售
傳統紡織品現商機
除了藏家樂的女主人,能卡曼又多了一個身份——自然教育向導。“沒想到山里的野菜、藥材等土特產,城市里人會那么感興趣。”帶著久居都市的游客在山野之間穿梭,認識各種野生動植物,再撿拾野菜一起加工,成了藏家樂特別的旅游體驗。
每年寒暑假,國內幾家知名的自然教育機構,都會請能卡曼夫婦帶著城里的大人小孩深入山中,為他們講述各種動物植物知識和野外生存技巧。
能卡曼發現,除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外地游客對她們的傳統紡織技藝更感興趣。“靠山吃山,總有吃完的一天。如果年輕人都來學習傳統紡織技術,不僅可以增加收入,還能讓媽媽們的手藝傳下去。”能卡曼說。
能卡曼向村中老人學習傳統紡織技術過程中,為了可以反復揣摩其中技術細節,就用影像記錄一些過程。自己在制作過程中,她也嘗試短視頻的方式來傳播。沒想到,常常一件產品沒有織完,外面的客人們看到了就早早預訂下來。
利用傳統工藝,能卡曼編織出符合現代生活使用習慣的提包。
綁腿、腰帶這些傳統形態在城市生活里很難被使用。從電腦包、圍巾、披肩到手提包,能卡曼嘗試著制作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產品。除了傳統的嘉絨藏族吉祥圖案,能卡曼還把嘉絨藏族傳統建筑里的一些元素,也添加到她的產品中。
“山里和城里我都呆過,之前我也曾經向往過城市生活,這些年下來,我才發現,是各有各的好。”如今,能卡曼留意收集了許多反映當地生產生活的老物件,同時也努力學習和保護當地傳統牦牛毛紡織技藝。按照他們的想法,今后要在藏家樂辟出一塊區域,以展示他們的嘉絨藏族文化。寶興縣文化部門傳來消息,磽磧嘉絨藏族傳統紡織技藝也正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