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長河滾滾而去,浸染了無數的滄桑歲月,在這無窮的浪花中,有個曾經以嬌小身軀投身時代號召的身影,以女子之軀,以永遠不輸于大丈夫的行事風格,認真且細致的做好每一件事。
最終,這位曾經的紡織女工,不負組織的期許,扛下了國務院副總理的重擔,并始終將光和熱傳遞到基層,直至退休依舊不忘人民群眾,努力的做好每一件能為人民帶來利益的事。
她是一位平凡的紡織女工,她是一位始終牢記使命認真完成每一次任務的先進標兵,她是一位用汗水與勞動換來一次又一次楷模的先進工作者,她是一位身兼重擔走在政治舞臺前沿的副總理,同樣她也是一位陜西老鄉嘴里永遠親切和善的吳大姐,她,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吳桂賢。
一、起于阡陌
1938年的河南鞏縣一個平凡的女嬰呱呱墜地,時處20世紀30年代末的中國,對這個一個平凡的家庭來說,誰也不知道這個女嬰今后會有不平凡的一生,長輩給女孩起名桂賢,之后在這個破舊的小房子里,吳桂賢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小吳桂賢就比同齡人懂事,知道照顧家里,當然窮人家的孩子也注定坎坷多磨,瘦小的身軀也是過早的就飽嘗生活的艱辛。
1951年,年僅13歲的吳桂賢就踏上西去的路途,投靠親戚謀求生計。起初吳桂賢來到姨媽家,幫忙打打雜,帶帶孩子。
在那個年代,能求得溫飽已然是件幸福的事了。但是小女孩的心里并不滿足現狀,她要做些什么,她不想一直這樣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
正值當時古城咸陽興建了新中國第一家國家紡織廠——陜西西北國棉一廠。
當國棉一廠招工時,吳桂賢第一時間就站在了報道的隊伍中。
“孩子,你今年多大,我們招工的標準是16歲,你這是童工吧,我們不能收。”
“你們收下我吧,我,我,我夠16了,我很能干的,我能吃苦。”
13歲的吳桂賢虛報了年齡,在招工辦心疼的目光下,拖著孱弱的小身板終究還是踏進了國棉一廠的大門。
在那滿是好奇的眼睛里,更深處的是一抹揮之不去的倔強。
“我一定要做出一番事業,做好一番事業。”進入國棉一廠的吳桂賢一直在心里默默地告訴自己。
二、拔于行伍
自從穿上白圍兜,帶上白帽子,成為第一批紡織女工。
吳桂賢瘦弱的身板總是挺得直直的,她覺得自己很光榮。對于從來沒有見過的紡織機器,她小心翼翼地又滿是好奇地撫摸著,認真地聽,隨時的拿出小本子記,一遍又一遍的請教,一遍又一遍的操作。
每天顧不上吃飯,想不起來睡覺,滿腦子都是怎么做好工作。吃苦耐勞,又平易近人,廠里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勤勞樸實的小姑娘。
認真、負責、盡心、刻苦,吳桂賢每年都被評為先進工人,年紀輕輕地就被樹立成榜樣。這也是吳桂賢后來回憶起的最開心的時光。
每每談及那段記憶,人們從她嘴里絲毫感受不到那個時代的苦楚,總是能看見她嘴角的笑容,以及眼神中的回憶,幸福的回憶。
隨著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吳桂賢也在不間斷地接受著政治環境的熏陶。1955年申請入團,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切除了集體對于吳桂賢的信任以及肯定,也都昭示著吳桂賢不斷要求進步的決心。
入黨之后鑒于一直以來優秀的表現,領導決定將吳桂賢調入趙夢桃小組,并擔任小組長。趙夢桃在當時是響當當的勞動楷模,吳桂賢抓緊一切機會跟著學習,探討,研究。
兩人亦師亦友的關系不僅讓吳桂賢學習到了新的技術,也時刻督促著她向著榜樣學習,保持堅定的意志。而這種友誼卻止步于1963年。
1963年,年輕的趙夢桃因病去世,對于吳桂賢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在默默地流干眼淚之后,她說“我已經失去了一個老師,一個朋友,我不能讓大家再失去一個榜樣。”
從此以后,吳桂賢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不允許自己犯一點錯誤。她覺得,趙夢桃走了,她要把趙夢桃的精神留下來,傳下去。
因為她的帶動,小組的積極性也前所未有的提高,大家都被感染,把一腔熱血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大家的努力下,小組年年都能完成任務,每次都是先進標兵。
三、高光時刻
在后來的日子里,吳桂賢始終保持著一顆認真的心。由于工作中出色的表現,1963年,吳桂賢被選為陜西省人大代表,隨后又成為了全國紡織系統先進的典型,成為楷模,1964年以及1966年連續兩次被邀請去北京參加國慶觀禮。
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后,吳桂賢開始進入領導層。1970年,她被任命為西北國棉一廠黨委副書記,次年又當選中共陜西省委委員、省委副書記。
年僅37歲的的吳桂賢,在1975年“四屆全國人大”開幕前,找到了周恩來主席。她指著國務院副總理候選人名單上自己的名字對周總理說,“總理,我太年輕了,而且經驗也不夠,您看實在不合適跟前輩們一起候選,您看換一個更優秀的同志吧。”
周總理笑笑說“吳桂賢同志,馬上就要開始了,現在也來不及換,再說只是候選名單,還需要再投票的,稍安勿躁。”
看著總理的目光,吳桂賢也就安心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靜靜地等著會議。最終,37歲的吳桂賢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位女副總理,并且是最年輕的一位副總理。
踏上政治舞臺的并且身處高位的吳桂賢除了有些不適應工作模式之外,在為黨和國家服務的工作中,并沒有一絲懈怠。
吳桂賢一直認為,我出身貧苦,是新中國給我活下去的希望,是毛主席帶領我門最終過上了好日子,不跟著毛主席的指示我還能跟著誰。不會,就學。不懂,就問。
在國務院的一干會議上,對待前輩們的發言吳桂賢總是認真地聽著記著,學習著。并且時刻牢記毛主席提出的三三制度,每年三分之一的時間在中央,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基層,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總結。
就這樣出任副總理剛半年的時間,吳桂賢又分管了紡織部,衛生部。1977年9月的中共“十一大”,吳桂賢仍然被選為中央委員。
四、回歸基層
低處流水,高處行人一直是大家的普遍信條,但是吳桂賢卻始終堅持,從人民群眾中來,回到人民群眾中去。
兩年的高光政治生涯,縱使不習慣但吳桂賢依舊兢兢業業地做好分內的工作,并且處理得有條不紊。身處眾人羨慕的位置,可吳桂賢的心里始終惦記的其實是她的趙夢桃小組,她的白圍兜、白帽子。
1977年國慶前,經過多次報告以及中央組織討論,終于批準了吳桂賢的辭職報告。
1977年9月,又是一次長途跋涉,一如40年前,吳桂賢又坐著駛向陜西的列車。
不同的是,當時的吳桂賢心里充斥的是迷茫以及不知所措,如今卻是滿帶著對工作的熱愛以及見到親人的迫切。
哪怕剛舟車勞頓到了廠子,吳桂賢也沒有選擇休息,看見闊別已久的機器,立馬打起精神陪著廠子里的姐妹們一起夜班,大伙勸吳桂賢先休息一下,但她一刻也舍不得松懈,凌晨三四點嘔吐不止也不愿意離開 ,一直堅持陪著勞作。
從基層一直到副總理的位置,又再一次回到基層。面對無數的流言蜚語,吳桂賢選擇沉默,她唯一的回應方式就是用自己的雙手去把汗水灑在她熱愛的車間。
到了1988年,吳桂賢還受到邀請去深圳指導工作。在她的帶領之下,深圳的鴻華印染廠發展成為當地規模最大的紡織印染企業,在那之后吳桂賢也在眾人的推舉下成為了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這時的忙碌也讓吳桂重新找回了當初的感覺,當初那第一次在廠子里跟趙夢桃討論學習的那段時光里最快樂的感覺。
五、初心未改
時光荏苒,一晃,吳桂賢在深圳一待就是將近20個年頭,她是真正的熱愛工作,熱愛人民群眾。人們依稀還能記得這就是當時被大街小巷傳頌稱贊的副總理,但印象更深刻的是一直陪在群眾身邊的和藹的吳大姐。
1994年,56歲的吳桂賢選擇退休,沒有像別人退休之后過著安逸清閑的生活那樣,吳桂賢在退休之后也依舊閑不下來,仿佛她的時間永遠不想為自己留下一點。
年過半百的吳桂賢開始從事慈善事業。她覺得自己就是貧苦出生,她更能體會苦命孩子的痛苦,她在這個時代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她也希望能夠盡自己的一些微薄之力去幫助那些也同樣跟她一樣命運的孩子們。
吳桂賢在自己的生活中十分節約,穿衣吃食一直保持多年勤儉節約的習慣,不亂花一分錢。但當得知要重修黃帝陵的時候,一下子捐出了25萬元。后來還加入了中國教育基金會,并且擔任廣州扶貧會的主席。
晚年時被人問到為什么還要忙碌,吳桂賢這么說道“我知道自己跑不動了,我一個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是我就是放不下大山里的那些孩子們,能做些什么我就盡量多做些,能多幫助一個孩子我也是快樂的。”
到了吳桂賢80歲時,她擔任了廣東省愛牙工程的公益顧問,依舊奔赴在公益事業的第一線。
小結:
吳桂賢,從紡織女工到國務院副總理,回歸基層退休后仍在為了人民而奔波。時代需要這樣的楷模,我們當今社會依舊需要這樣的標桿。
不為高位,不為富貴,不求安逸永遠追求的是心中的執著,追求的是對人民的責任。作為后輩,身處于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更應該向這位依舊在我們身邊默默奉獻的老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