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只有練好自己過硬的內功,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本人從事服裝銷售管理近20年,尤其近幾年,新面料、新配件的出現,服裝的個性化設計日新月異,導致零售終端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能滿足客戶對服裝質量的需求,從生產廠商、政府管理部門和零售終端,都必須提升服裝標準化能力,才能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以消費者為中心,嚴格執行各類標準
消費者是最終用戶,只有以消費者為中心,滿足消費者需求,才能真正提高市場占有率。
(一)國外服裝企業標準執行情況。國外服裝公司客戶都有自己明確的質量標準和手冊。要求所有的供應商去遵守。如澳大利亞的零售商Myer、Just Group,歐洲的HM、ZARA等等都有嚴格的標準。在這方面,歐盟的限制要求(REACH法規中的SVHC清單和限制清單)是最多的。對于服裝零售商的質量標準,供應商也必須遵守,從面料輔料準備開始,要求面料輔料生產商按照客戶標準要求進行生產。面料完成后由第三方權威測試公司如SGS、TES等等按客人指定的內容進行測試。測試結束后,把原始報告提交給客人。如果測試結果沒有達到客戶要求,供應商必須重新對面料和配料進行整理。如果還不能達到要求,也有可能取消,或者進行成衣穿著測試,客戶也可能根據具體款式結合測試結果具體分析。如面料紕裂測試不過關,但款式肥大,客戶有時也會接受。不過最好是在面料安排前把實際能夠達到的結果告訴客人并與客人協商。
成衣進入流通領域后,亦有可能出現各種質量問題。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如消費者把洗標要求干洗的服裝,水洗了,消費者就自己承擔責任。但如果消費者按要求洗滌,而企業沒有提供正確的洗標要求,造成嚴重縮率,褪色或拉鏈開裂等問題,會招致客戶全部退貨,供應商應該承擔全部責任。
(二)國外公司服裝標準化實例。新西蘭著名服裝公司Pumpkin Patch是兒童服裝公司,在美國、英國、澳洲、新西蘭、中國都有銷售門店。
1.它要求它的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必須滿足以上各國的法律法規要求,定期與供應商簽署合約,保證產品符合有關標準,并承擔因不良產品帶來的一切后果,比如小孩吞食松脫的扣子而死亡;小孩穿著沒有危險標識的睡衣,烤火爐取暖太近而造成燒傷等。
2.國外政府通常沒有專門抽查服裝等檢測部門,但法制健全,任何人都可以去商店買到成衣然后拿著檢測報告把商家告上法庭,所以商家均不敢掉以輕心,否則有可能招來巨額賠款和不得不銷毀產品。
3.為了能跟蹤每件產品,Pumkin Patch公司要求供應商提供服裝工廠和配料工廠詳細聯系地址,并定期審核。
4.一旦出現質量事故,比如產品大貨已完成或者已上架銷售,才發現紐扣含鉛量測試不合格,它會采取全球調貨原則,把這批產品挪到對服裝紐扣含鉛量沒有要求的國家,比如新西蘭、澳洲等國家。總而言之,全球各國在服裝特別是有關安全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嚴格的服裝標準去約束。對于強制的國家標準,是必須遵守的。如果沒有遵守,而遭到投訴,本地供應商會遭到重罰。
國內標準執行情況
我國標準分類。我國的標準按性質可分為兩類: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強制性標準,代號為“GB”,
是國家通過法律的形式明確要求對于一些標準所規定的技術內容和要求必須執行,不允許以任何理由或方式加以違反、變更。推薦性標準,代號為“GB/T”,是指國家鼓勵自愿采用的具有指導作用而又不宜強制執行的標準,即標準所規定的技術內容和要求具有普遍的指導作用,允許使用單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加以選用。
目前我國紡織品和服裝消費品,主要有兩個強制性標準:一個是標識標準,GB 5296.4—1998《消費品使用說明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一個是安全技術標準,GB 18401—2010《國家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定,從事紡織產品生產、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不符合GB 18401國家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的產品禁止生產、銷售和進口。
服裝除了強制性標準外,還有很多其他推薦性標準,其中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每個服裝標準都有它的適用范圍,生產企業按照自己的服裝特征自覺地執行相應的產品標準,比如羽絨服執行的產品標準GB/T 14272《羽絨服裝》,牛仔褲執行的產品標準FZ/T81006《牛仔服裝》。也有很多的產品標準可以適用于多種材料的服裝,比如FZ/T 81007《單夾服裝》,它的適用范圍是棉、麻、絲、化纖及其混紡織物為原料成批生產的單、夾服裝。但一件服裝執行的不僅是一個產品標準,它還有一個乃至幾個引用標準,如服裝號型標準、相應的面料標準等等。每當新標準發布后,標委會、第三方檢驗室等部門就會舉辦新標準宣貫會,幫助服裝生產、管理、檢驗等部門正確理解和執行新標準。
政府職能部門對產品的監督管理
我國大多數生產企業按照相關標準和法規要求,對產品進行出廠檢驗,符合標準的合格產品方可出廠。此外,政府職能部門還要監督抽查,促使企業嚴格執行產品標準,保證產品質量。
(一)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對生產企業產品質量進行監督抽查,嚴把廠門關。對不合格企業和產品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
(二)工商部門對流通領域商品質量進行監督抽查,對不合格商品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
零售終端的市場如何做好標準化工作
標準化工作在零售終端至關重要,零售終端面對的是一個個消費者,每個消費者挑選一件服裝,就是對商品質量的全面驗收。所以要加強對服裝商品質量的全面監控,就必須重視商場的標準化工作。
市場商品標準監控工作,體現為進店前監控和進店后銷售中監控。進柜后的監控又分為內部檢查與外部檢查。
(一)進店前檢查。服裝類品牌方生產廠家(簡稱廠家)與零售終端賣場(簡稱賣場),達成經營合作意向后,
賣場采購負責人會向廠家索取相關的證件《服裝類質量檢驗報告》。一般來說廠家提供的質檢報告按檢驗方式分為:抽樣檢查、送樣檢查。按商品區分為:面料檢查、成品檢查。一般合作前期采購負責人收取的報告通常為委托檢查的《服裝類質量檢驗報告》,實際上只能證明報告中所列出的商品具備合格的銷售條件。
(二)進店后銷售中檢查。各品牌廠家商品進入賣場銷售中,由于之前所索取的資質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如服裝換季、新品上架等,賣場終端就要跟進一一對應的產品合格證。
1.內部檢查,內部檢查從部門職責劃分為,賣場內銷售部門的檢查和負責公司產品質量和顧客投訴的部門檢查(客服部),客服部起到了對銷售部的監督作用。銷售部門負責后續的日常跟進檢查,這期間主要檢查《商品質量檢驗報告》的有效性。這里的有效性主要是檢查專柜的報告是否過期,一般性報告如果標注有效時間,按報告上具體日期進行復核。如沒有標明時效性的,按一年有效性進行復核。服裝類商品的質量檢驗報告可分為面料與成衣兩種類型,但是流通零售終端所有上柜的商品,國家沒有強制要求每一款均要有合格的質量檢驗報告,而是按出廠的《合格證》來檢驗是否可以進入零售企業進行上柜銷售。從這方面來看,服裝類商品由于占整體百貨零售市場份額較大、產品種類繁多,國家是無法做到最細化的質量監控的。那么,有責任心的企業所承擔的工作量就會增加較多。
.邀請第三方技術機構幫助檢查。工商部門對流通領域商品的監督抽查,對受檢企業來說極具法制約束力,但這類監督抽查是有計劃性的,不是經常性的,一般情況下是一年一次。如果這樣的抽查一年內次數多了,企業要增加經營成本,會產生逆反心理的。在這種情況下,商場要不斷加強質量監控,主要是靠內部手段了。對經過培訓的商管人員有能力檢查服裝的外觀質量,但內在質量問題很難感官看出,這就需要我們聯合第三方技術機構,利用實驗室手段對商品進行檢驗。對不合格商品主要是以整改為主,整改不了的,下柜停止銷售。這樣的檢查供應商能積極地配合,并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商品零售終端發現的標準執行中常見的問題
(一)服裝標準使用不當。生產企業對該標準的適用范圍沒有很好地理解,在吊牌上使用錯誤的產品標準。比如一件含羊毛10%的針織服裝,標識標注的執行標準為FZ/T 73018《毛針織品》,FZ/T 73018《毛針織品》的適用范圍是含毛量大于30%的毛針織品,顯然含羊毛10%的針織服裝是不能執行FZ/T 73018《毛針織品》,應用FZ/T 73005《低含毛混紡及仿毛針織品》。
(二)吊牌使用說明標識不全。有的生產企業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執行標準也就是無標生產,在服裝的吊牌不標注執行標準。有的生產企業對服裝號型規格、纖維含量、洗滌方法標識不全,標注錯誤。最典型的是纖維含量比如一件亞麻30%粘纖70%服裝纖維含量標示為麻30%棉70%。還有的生產企業鉆標準的漏洞,某項指標按某個標準考核是不合格產品,執行另外一個不考核該指標的產品標準。
(三)標準制定滯后的問題。如目前針對一些特殊類型的服裝產品,尚無確切的適用標準。比如一件服裝前片是粘纖機織面料,后片和袖子是聚酯纖維針織面料等等。還有的標準對某些關鍵指標考慮欠周到,修訂不及時,比如FZ/T 01053《紡織品纖維含量的標識》規定當標簽上的某種纖維含量小于等于15%時,纖維含量的偏差為標稱值的30%。而當纖維含量在3%以下時也用標稱值的30%考核羊毛羊絨含量和棉麻含量偏差顯然不適用。
針對以上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第六條規定: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應當制定企業標準,作為組織生產的依據。企業的產品標準須報當地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已有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國家鼓勵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在企業內部適用。
很多的服裝生產企業為了保證產品質量,都會制定嚴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控制產品的質量,有的企業標準pH值嚴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有的企業標準在上級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技術指標。消費者并不了解一件服裝所執行的所有標準,他們關心的是款式、材質、價格,他們希望購買的服裝是穿著合體、舒適、安全,洗滌后保持原樣的服裝。他們的這些要求,就涵蓋了服裝產品各方面的理化性能。這就是為什么各個國家的服裝公司都把這些測試指標,作為制定服裝標準的重要內容之一。
總結標準在零售中的應用階段
第一,被動階段。主要表現為多數企業對質量不重視,市場上存在三無產品。政府主管部門技術監督局和工商局用強制性的標準,通過抽查、檢驗,對不合格產品進行處罰、公示下架的方式,進行強制規范,使得生產廠商在應付抽查過程中,被動提高了產品質量。
第二,由被動向主動過渡階段。隨著生產廠商對自己產品質量的重視,主動開始做內部質量控制。現在我國正處于由政府的強制要求期,向企業自發控制品質過渡階段。
第三,主動對質量控制,擁有自己的品牌。企業為能滿足客戶需求,主動對服裝質量進行控制的行為,并創出自己的品牌。品牌是一種財富,是某種品質的保證。國外企業視自己的品牌如企業的生命。這也是我們最終的發展方向。
結束語
以上就是本人在零售終端企業的一些經歷以及所在的企業對于服裝標準在零售終端如何進行把控、應用的一些具體做法和觀點。可以說服裝類商品的標準的執行情況,體現在從生產環節到流通環節的監管,各環節企業要嚴格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從企業負責人到基層員工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要明確質量是企業根本。標準在零售終端具體表現出何種形式,關鍵在于企業的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嚴格,企業是否在該方面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及社會責任感。
一句話,企業責任心越強在經營的過程中把控得越嚴格,對于顧客的傷害就越小,顧客滿意度就越高。經過長期的堅持,顧客才愿意購買該品牌廠家的產品,產品市場占有率也越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企業要提高市場占有率,就必須提升標準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