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收入不菲,開銷不少,他們崇尚“超前消費”,在未拿到下月工資前就把本月“糧餉”用光;職場上還有一群人,收入不夠維持生計,不到月底就早已“月光”。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月光族”。
日前,智通人才網發起相關調查,數據顯示36.51%的職場人淪為“月光族”,在服飾購置及休閑娛樂上的開銷比例最大。38.10%的參調者表示工資水平偏低是導致其“月光”的主因。職場顧問建議強制儲蓄,理性消費有助于告別“月光”。
現象:年薪12萬存款難上萬
日前,一則《月入萬元無存款》的帖子激起“月光族”熱論。發帖人自述,年薪12萬,但每天坐的是公交車,吃的是快餐飯,就連銀行卡上的余額也很少上5位數。
發帖人列出一張月開銷清單:“給雙方父母1000元,月供房貸物業2850元,車貸、通訊、抽煙費用2000元,生活費1000元,人情往來、紅包支出費用800元,衣物購置1000元,再加上扣除的千元左右的個人所得稅,所剩無幾”。
智通人才市場根據該話題發布了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網友,僅有10.32%表示自己可以儲蓄月收入的70%以上,20.63%表示自己可以儲蓄月收入的一半,有36.51%參調者表示掙多少花多少,淪為名副其實的“月光族”。
調查:購置服飾開銷比例大
調查數據顯示,“月光族”在添置服飾的開銷上比例占大頭,達到16.25%,休閑娛樂占到15.25%,人情往來占到12.25%。
如今職場上的主流群體是80后、90后新生代,80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會注重著裝、氣質與職場地位的匹配,通常選擇服飾品牌與職位高低是成正比呈現;而90后更加注重服飾的新鮮感和活力性,對于服裝的購置更加注重數量和款式的變化。
肖月是一家公司的總監,月收入上到五位數,“職位變了,服裝、飾品的開銷自然就大了”。肖月表示自己是職員時,并沒有太過追求服裝品牌,但現在每月添置衣服飾品最少會花掉3000元以上。
“淘寶達人”琳琳雖然不是什么買大牌服飾的主,但據其多年淘寶經驗發現,如今在線購物的成本都大幅度增長。“以前在同一家店買條裙子100多元都很不錯,現在花300元買一條都不稱心”。
聲音:過半人認為收入偏低
參與調查的網友51.59%表示自己的收入偏低,月薪在3000元以下,淪為“月光族”純屬迫不得已。網友“小宇”稱,自己是“蟻族”,每月收入3000元,房租1050元,每天乘公交車,月消費150元。網絡寬帶、手機話費168元;水電氣物管費200元;伙食費700元,還只能以盒飯快餐為主,給父母300元,有時候經濟太緊張就給不了父母。其他零用錢每月150元。合計2718元,節余僅282元。“于是,我不敢隨便參加朋友聚會,不敢隨便買衣服,不敢隨便想將來。”“小宇”的賬單曬出“月光族”的無奈。
但調查數據顯示,也有32.54%的網友表示收入的高低不是導致“月光”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認為,收入3000元有3000元的過法,8000元也有8000元的生活方式。
理性消費,儲備“過冬”的糧食,生活總會越來越美好。網友“憶苦思甜”說:“想當年我在試用期里月薪只有800元,還不是一樣熬過來了。我覺得只要衣著得體,不計較品牌,就能省很多錢……理財就是少抽一根煙,少買一點化妝品,少花一元不必要的錢。”
建議:強制儲蓄理性消費
“月光”是不少職場人的通病,或許并不是工資收入過低,而是支出超出了收入。在理財上有兩個著名的公式,支出=收入-儲蓄,儲蓄=收入-支出。從數學意義上看,兩個公式完全相同;但從理財角度看,卻有天壤之別。
和“月光”說再見,智通人才就業顧問王茜為職場人提出幾點建議,首先要把物質主義的思想從大腦中清除,思考精神上追求的事物,減少消費欲望。她建議,職場人要強制自己進行儲蓄,每個月發工資先根據自己適合的比例存上一筆,同時要養成理智消費的習慣,并且管好自己的信用卡,“最好就是每月制定購物計劃,列出詳細清單,而且把信用卡的額度盡量壓低。”王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