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關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根本性問題,制造業競爭力和發展質量的大幅提升,是解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面臨的根本性挑戰的關鍵。
“把我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搞上去,推動我國經濟由量大轉向質強”,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河南考察,從扎扎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高度,對抓好制造業、抓好實體經濟提出明確要求,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隨著中國經濟和制造業發展階段的變化,近年來學術界和社會出現了一些聲音,不同程度地質疑制造業在中國經濟中的主體和基礎地位。
梳理一下,這些觀點通常基于以下三類證據。
一是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已經足夠大,中國制造業在2004年超過德國,2006年超過日本,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2018年,中國制造業實現增加值40027億美元,是制造業規模第二大國家美國的近兩倍,規模超過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大制造強國之和。因此,未來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空間不大。
二是中國制造業的比重已經足夠高,2018年,中國制造業比重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為29.4%,已經達到工業化國家制造業比重的峰值,未來中國制造業比重進一步提高的可能性很小。
三是中國制造業已經出現了較為普遍的產能過剩現象,制造業過快增長造成資源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因此應當通過放緩制造業增長來解決制造業造成的問題。
仔細分析,以上所有關于制造業的判斷和批評都構不成否定中國發展制造業的論據。更加全面地分析中國經濟和制造業的基本事實可以發現,以上論據的正確政策引申絕對不是放緩制造業發展,而是中國制造業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制造業發展戰略要適時調整,并在發展制造業的過程中解決傳統發展模式伴生的各種問題。
首先,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制造業經濟體,并建立了門類最為齊全的制造業產業體系,但中國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一是中國制造業的生產效率較美、日、德等工業強國仍有較大差距,換句話說,中國制造業工人付出較美、德、日等國家同等的勞動時間和強度,但創造的價值和獲得的報酬卻遠遠低于這些國家。二是中國在芯片、基礎軟件、高端機床、先進材料等底層技術、核心零部件和關鍵設備等方面仍然嚴重依賴發達工業國家,美國之所以可以通過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禁售封殺部分中國高技術企業,就是因為中國制造業缺“芯”少“魂”的問題仍未解決。
其次,中國制造業比重雖然已經達到工業化過程中制造業比重的峰值,但參考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制定制造業比重達到25%的目標以及韓國接近28%的制造業比重,同時考慮德國和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中國制造業比重高更應當被理解為一個中性的經濟事實,而不是存在的問題。
最后,產能過剩、生態環境問題是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的普遍現象。20世紀初期,美國汽車整車廠超過200家,不可謂產能不過剩;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針對傳統產業實施退出援助的主要原因也是存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此外,發達工業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過資源和環境問題。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表明中國制造業技術水平總體上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這恰恰說明中國制造業通過重化工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優化發展的任務還很重。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制造業強則國家強。英國憑借機械化的大發展而一躍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德國通過促進重化工業發展和工業研發中心建設成為歐洲強國,美國由于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技術的勃興和現代公司制的創新而實現國家競爭力和國防實力的快速趕超,日本則憑借汽車工業、電子工業和精益制造的發展而躋身世界強國。
制造業關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根本性問題,制造業競爭力和發展質量的大幅提升,是解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面臨的根本性挑戰的關鍵。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兩大挑戰,一來自外部,美國等國家的抑制和打壓;二來自內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出現的增長速度下降,即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應對外部挑戰,一方面要積極地融入更加開放包容的全球貿易投資秩序,另一方面就是要通過提升制造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的競爭力,通過核心技術和關鍵工業產品的自主化,有力保障國家安全。對于內部挑戰,南美以及東南亞等部分國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從產業層面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其制造業過度依賴外資和技術引進,沒有形成獨立的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制造業企業和產業體系。提升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從而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創造更多高收入的工作崗位,是中國作為后發國家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條件。
需要強調的一點,雖然“把制造業搞上去”首先是要提升制造業的發展質量和競爭力,但保持制造業必要的增長速度也仍然是“把制造業搞上去”的題中之義。從各國工業化的經驗看,制造業生產效率提高和技術能力提升一定是在制造業保持足夠增長速度的條件下才能實現的。企業的研發投入和新產品開發不可能在制造業不增長或負增長的環境下進行。因此,“把制造業搞上去”必然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其核心是提升制造業的效率和競爭力,其前提是制造業仍然要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
制造業在中國經濟中的主體和基礎地位不會改變,堅定“把制造業搞上去”,實現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躍升,是未來中國能否克服一系列重大戰略性挑戰的關鍵,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