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由于健康狀況不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辭職,作為在職時間最長的首相,安倍辭職后,日本將進入后安倍時代。近年來,中日關系重回正軌并取得新的發(fā)展,兩國領導人達成重要共識為加強雙邊經貿合作指明了方向,后安倍時代,中日經貿關系走向如何?對此,《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了中國貿促會駐日本代表處總代表鞠文永。在鞠文永看來,中日同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互為重要經貿合作伙伴,中日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產業(yè)鏈供應鏈高度融合,對未來中日經貿關系保持樂觀。
“面對疫情沖擊,中日經貿合作展現出較強韌性。”鞠文永表示,中國的需求對日本出口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日本對華出口最早復蘇。日本財務省公布的貿易統(tǒng)計顯示,按金額計算,日本對華出口減幅在3月份達到8.7%之后開始收窄,6月份對華出口恢復到同比減少0.2%的水平。另外,日本醫(yī)用防護用品對中國依賴度較高。5月份,在日本所進口醫(yī)用口罩中,自中國進口的比例達到96%,比1月份上升16個百分點。
據鞠文永觀察,日本部分行業(yè)對華出口量創(chuàng)下新高,在中國需求拉動下部分行業(yè)呈現止跌跡象。他舉例分析,在瓦楞原紙方面,日本瓦楞原紙的主要出口地區(qū)是中國和東南亞,今年1至5月其對華出口量超過2019年同期的6倍,達到8.7萬噸,占總出口量的3成,中國網購市場擴大等因素推動了日本瓦楞原紙出口增加;在汽車零部件方面,7月份日本汽車零部件出口同比減少7%,但減幅小于5月的11%。中國汽車工廠復產,使得從事發(fā)動機啟動馬達等業(yè)務的三葉(MITSUBA)公司對華出口量恢復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面對疫情沖擊,中日雙邊貿易額和日本對華投資總體保持穩(wěn)定,在華日資企業(yè)全面復工復產,產能穩(wěn)步恢復,日本在華新設企業(yè)350家,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等日本企業(yè)進一步擴大在華投資。同時,據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中日雙邊貿易額比上年同期下降2.2%,降幅比1至6月收窄0.7個百分點,單月進出口額自3月以來恢復增長態(tài)勢。
除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日兩國相互支持和幫助,展現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堅實友好關系之外,回顧以往,中日在經貿領域也取得了積極成果。商務部發(fā)言人高峰近日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2019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超過3100億美元,日本累計在華實際投資超過1100億美元,在中國利用外資總額國別排名中居首位,中國對日投資穩(wěn)步發(fā)展,投資領域不斷拓寬。雙方在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機制下就宏觀經濟政策開展有效交流,積極推動第三方市場合作、創(chuàng)新合作、服務貿易合作。日本企業(yè)積極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雙方就多邊和區(qū)域議題保持溝通協調,共同努力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可以看出,中日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也展現出中日經貿合作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而且,日本經濟政策在短期內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兩國經貿關系發(fā)展的關鍵是應擴大兩國共同利益。”鞠文永對后安倍時代中日經貿關系表示樂觀。他說,期待日本新一屆內閣致力于構筑長期友好的國際關系,與中方不斷深化抗擊疫情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合作,為全球經濟擺脫疫情影響重回增長軌道作出應有貢獻。
最后,鞠文永強調,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和國際形勢的風云多變,給中日經貿發(fā)展帶來了不確定性。對于企業(yè)來說,有必要加強風險管控,積極研判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生產計劃和銷售模式,并充分利用好幫扶政策。
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