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中企國際化,那就是中企用十幾年時間走過歐美發達國家百年國際化之路。”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王鈺在題為“新時代企業國際化與經濟體制改革的新動能”講座中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與市場雙元驅動的中企國際化特色道路,資源尋求型、市場尋求型、戰略資產尋求型、品牌尋求型、標準尋求型和話語權尋求型是中企國際化的主要動機。
在王鈺看來,中企國際化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四個階段,其中1978年至1991年,是以“引進來”為主的國際化帶入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課題是如何開放國門、引進外資、激發國內市場經濟活力。此時對外發展的行業相對單一,主要是服裝、輕工業,依靠勞動力成本低和場地等優勢。”王鈺回顧說,當時的標志性成果是1980年4月成立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發展到今天,該公司擁有員工近3000名,日均配餐量超10萬份,每日配餐航班超500架次。
“1992年至2001年,中企國際化則處在以大規模引資和產品出口為主的國際市場拓展階段。中企不僅通過代工方式讓產品‘走出去’,同時有目的、有規劃地‘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出口產品結構開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化,民營企業開始走向國際舞臺。”王鈺說,這一階段典型的國際化企業是華為,1996年該企業首先在香港開啟國際化,第二步開拓俄羅斯市場,然后是東南亞和拉美市場,2001年開拓歐洲市場。至2005年,該公司海外合同銷售額超過國內合同銷售額。
王鈺認為,從2002年至2013年,中企國際化走到第三階段——“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進提速。“這一階段要解決的主要議題是如何培育中企國際競爭力,讓企業更好地‘走出去’。在此期間,我國進一步放開外貿經營權,規范、引導和鼓勵中企進行境外投資。特別是2008年以后,‘走出去’進程加速,實現跨越式發展。”王鈺回顧說,這一階段企業國際化的典型案例是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車與美國福特汽車正式達成協議,吉利收購沃爾沃,沃爾沃汽車此后十年時間全球銷量翻一番,2019年銷量首次突破70萬輛,雙方都獲得良性發展。
“從2014年至今,是中企全球布局的高質量走出去階段。這一階段要解答如何健全企業國際化管理制度和服務體系,提升中企全球影響力等問題。在此期間,中國跨國公司開始具有較大的全球影響力。”王鈺觀察到,福耀玻璃在美國的投資可以視為此階段的典型案例,從中可以看到對美投資是在以國際化來應對逆全球化,對外投資正在嘗試解決文化的沖突和融合等問題。
中企國際化走到今天,在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王鈺分析說,這主要表現在: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形勢;中企對外投資重數量、輕質量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數字經濟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完善法規,保護隱私和數據安全,減少相關企業出海阻力;東道國投資審查要求不斷提高,隱形壁壘也不鮮見。
不過王鈺認為,包括已經在推動的幾項改革在內的多項努力有望緩解這些難題。“比如‘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全球治理新方案,自貿試驗區(港)建設為中國經濟改革提供新動能。”王鈺還建議,要為中企國際化提供更多法律支撐,推動企業海外合規經營,其中一個重點是加強中國在國際組織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為企業合規出海提供更多國際規則層面的支持。
除了這些宏觀層面的改革創新,王鈺在走訪中還發現一些微觀層面、很有幫助的創新嘗試。“成都國際商貿城2018年獲批為國家級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我去調研后發現它促進了中小企業的出口,解決了一些人的就業問題。所以像這類規模并不大的創新嘗試也很實用。”王鈺感慨道。
消息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