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穩外貿”工作仍然在路上。
在10月23日舉行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審議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外貿轉型升級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其中“確保外貿穩中提質”成為重點工作的第一項。經過40年來的發展,我國對外貿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貿易大國地位不斷鞏固,但是中國外貿“大而不強”仍然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對外貿易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中國政府即將出臺《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這將成為新時代中國建設經貿強國、推動外貿提質增效的頂層設計和實現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未來還將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來夯實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大力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加快品牌培育,提升貿易綜合競爭力,從而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穩中提質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在同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穩外貿”也成為關鍵詞。這是今年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第5次部署“穩外貿”等相關工作。
受全球經濟增長減緩、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和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全球需求持續減弱,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在當前全球經濟貿易不景氣,貿易摩擦持續的背景下,“穩外貿”仍是當前保持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內容。
如何做好“穩外貿”工作?國務院《關于加快外貿轉型升級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給出的方案是,“認真落實國務院出臺的穩外貿政策措施,確保政策措施盡快落地見效。”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強調,“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關鍵要把已定的各項穩外貿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與外貿企業有效銜接,同時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和政策余地。” 從中可以看出“盡快落地見效”和“拓展政策余地”成為實現“穩外貿”工作目標的兩個重要抓手。
“盡快落地見效”可從四個方面著手:完善財稅政策;幫助企業減負增效,強化金融支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創新政策支持措施;支持企業發展新業態、提升貿易便利化,釋放企業內生活力。近期在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貿易便利化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切實降低了外貿企業的負擔,而新一批穩外貿措施則更多從推動外貿園區升級、國際市場多元化、培育外貿新業態、擴大進口等方面著眼,打造“穩外貿”措施的升級版。
從“拓展政策余地”上看,國務院常務會議從出口、進口、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及培育外貿發展新業態等方面發力,主要涵蓋進一步完善出口退稅、貿易融資、信用保險等政策;推動構建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外貿新業態,增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此外,推動營商環境由政策主導向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轉型,推動出口由貨物為主向貨物、服務、資本輸出相結合轉型,推動進出口結構由出口為主向優進優出、均衡發展轉型,推動參與全球治理由遵守、適應國際經貿規則向主動參與、引領國際經貿規則制定轉型,這些都是實現“穩外貿”工作目標不可缺少的重要政策內容。
實踐證明,包括“穩外貿”在內的“六穩”作為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的再調整、再定位,是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貿形勢的必然選擇。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部門應努力讓“穩外貿”政策效果得以持續釋放,不斷激勵和調動外貿經營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2019年“穩外貿”工作目標。
消息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