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歐洲經濟在復蘇道路上遭遇“乍暖還寒”,2019年可預見挑戰只多不少,歐洲央行結束購債計劃、英國正式“脫歐”、民粹主義風潮不減等因素,都將令歐洲經濟增長遇阻。
民粹情緒蔓延
2018年,民粹主義在歐洲大陸蔓延態勢持續,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等國的經濟表現和商業信心受到影響。
時值2018年年底,法國經歷了多輪“黃馬甲”抗議活動,法國總統馬克龍和他推出的燃油稅改革遭到重創。為控制局面,在圣誕消費旅游季到來之際挽回經濟損失,馬克龍政府已決定取消2019年上調燃油稅的計劃,但這并未平息民眾的不滿情緒。最新民調顯示,馬克龍的民意支持率跌至18%,為就任以來最低。雖然民眾暫時還未倒向極左和極右翼的“民粹”主義政黨,但社會福利下降,且越來越多難民涌入,令民粹情緒在年底升溫。
歐洲一體化另一主力國德國方面,民眾不滿情緒已令政壇出現動蕩。由于執政聯盟中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今年下半年連續遭遇地方選舉失利,默克爾宣布,她將不再謀求連任基民盟主席,也不會在2021年總理任期結束后謀求連任。安妮格雷特·克蘭普-卡倫鮑爾當選為新任黨主席。
難民危機使歐盟分裂進一步加劇,疑歐反歐情緒持續高漲。大國中的意大利產生了最為激進的反歐政府,英國“脫歐”談判爭執不下。法、德、英、意這歐洲前四大經濟體,而今各自陷入國內困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問題專家張蓓指出,這些國家都反映出一個共性,即近些年來歐洲主流政治越來越難以滿足民眾對經濟、社會、身份認同上的多重訴求。主流執政精英關注的政治議題,比如法國的環保問題、德國的移民問題,已不再被普通民眾所接受。
歐盟成員國將于2019年5月舉行歐洲議會直接選舉,預計歐洲政治思潮極端右傾化和民粹主義極端膨脹化,將會在選舉中得到充分反映。
貨幣政策效力待驗
歐洲經濟另一大挑戰來自歐洲央行收緊貨幣政策。歷時三年多、累計購買2.6萬億歐元債券后,歐洲央行12月宣布,將于2018年12月底結束債券購買計劃。但鑒于歐洲經濟復蘇勢頭依然疲軟,歐洲央行仍將維持寬松貨幣政策。
目前的零利率政策至少會維持至2019年夏季。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歐洲央行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規模龐大的資產負債表。
歐洲央行預計2018年歐元區GDP增長率為1.9%,2019年為1.7%;與9月的預測相比,今明兩年經濟增速均被下調了0.1個百分點。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明確表示,對歐元區增長前景相關風險的評估仍為總體平衡。但由于地緣政治因素、保護主義威脅、新興市場脆弱性和金融市場波動相關的不確定性持續存在,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正在轉向下行。
歐元區最新公布了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終值1.9%,不及2%預期。法國、德國、歐元區近期陸續公布了12月PMI數據,全部遜于市場預期,且制造業和服務業活動明顯放緩。這些數據進一步證實了歐央行對經濟前景的擔憂。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美聯儲持續加息,歐元區經濟保持擴張,名義通脹率處于較高水平,歐洲央行承受加息壓力,2019年下半年首次加息可能性很大。不過,在經濟增長放緩、不確定因素增加、核心通脹乏力的背景下,歐洲央行首次加息的時間點可能晚于市場此前普遍預期的2019年秋季。
在退出購債計劃之際,貨幣政策的效力也愈發尷尬,令歐洲央行調控或刺激經濟增加了難度。歐洲央行12月發布的一份研究顯示,歐元區的“中性實質利率”可能是負值,意味著歐洲央行未來幾年可能沒有什么加息空間。中性利率為負值,意味著當前利率水平與中性利率間的差距可能較原先預想的來得小。
宏觀態勢基本平穩
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歐洲經濟增長放緩。前三個季度歐元區19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增速分別為0.4%、0.4%和0.2%;歐盟28國GDP環比增速分別為0.4%、0.5%和0.3%。
截至三季度,歐元區經濟已連續22個季度擴張,累計增長幅度約為10%。但從歷史角度看,1975年以來歐洲經濟經歷過5次周期性復蘇,一個周期內的經濟增長幅度平均為21%,經濟連續擴張的持續時間平均為31個季度。橫向對比來看,美國經濟本輪復蘇已持續37個季度,GDP累計增長了21%。
從各成員國表現看,持續的經濟擴張比較普遍。然而,作為歐洲“領頭羊”的德國經濟三季度意外環比萎縮0.2%,為2015年一季度以來的首次萎縮,凈出口萎縮是主要誘因。同時,受歐盟9月1日起執行新的汽車尾氣排放測試規程影響,作為德國最大產業的汽車業三季度產出明顯下滑。
從歐元區整體的增長動能看,消費依然是最主要的“引擎”。歐元區就業、收入和消費之間的良性循環得到保持,相關指標顯示這種良性循環并未因經濟增長放緩而中斷。
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歐盟28國失業率繼續下降,9月份降至6.7%的歷史低點;歐元區19國失業率降至8.1%。目前僅有希臘、西班牙和意大利三國的失業率超過10%。另外,歐盟和歐元區25歲以下青年失業率也穩步下降,10月份分別降至15.3%和17.3%。
歐盟委員會的調查顯示,歐盟及歐元區消費者信心指數2018年以來持續下滑,11月已跌至2017年初時的水平。
從“掣肘”因素來看,一方面,2018年歐元區增長放緩受到部分“一次性”或“臨時性”因素影響,包括惡劣天氣、異常高的疾病發病率、罷工等;另一方面,在保護主義加劇、貿易爭端持續發酵的大背景下,伴隨全球貿易增長放緩,凈出口對歐元區增長的貢獻下降。
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前9個月歐元區19國未經季節調整的貨物出口額1.69萬億歐元,同比增長3.6%;進口額1.54萬億歐元,同比增長5.8%;實現貿易順差1431億歐元,同比減少15%。歐盟28國出現貿易逆差146億歐元,與2017年同期順差50億歐元形成反差。
消息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