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中國40年前作出了開放經濟的歷史性決定,其背后動機之一就是吸引外來直接投資。隨后涌入的大量資金幫助改變了中國經濟。但如今,涌入中國金融市場的新型資本開始令這些資金“相形見絀”。從對工廠和寫字樓的直接投資轉向對股票和債券的投資組合,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中國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以及它是怎樣開始對世界金融體系施加更大影響力的。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3日報道,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國內的股票和債券市場——分別是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市場——與外部世界的聯系相對較少。
報道稱,但今年發生了很大變化。根據官方統計數字,截至9月底,外國資產管理公司、主權財富基金和央行已將它們持有的中國國內股票和債券(以人民幣計價)總額增加到462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25億美元。
海通國際執行董事米蘭達·卡爾說:“這些資金流入凸顯了中國經濟從企業直接投資到機構投資的再平衡。”
報道認為,這種轉變有幾個原因。一是通過向外國人開放人民幣投資,中國打算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在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北京領教了美國通過擁有世界儲備貨幣而獲得的所謂過度特權。它決心加強自己的國際存在。
卡爾表示:“以本國貨幣進行交易顯然要安全得多,尤其是在發行債券的時候,因此從境外流入的人民幣計價基金越多越好。”
報道稱,從市場角度看,外資流入也有所助益。機構資金(尤其是來自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的資金)本質上比中國搖擺不定的以散戶為主的股市以及尚不成熟的債券市場更穩定。
報道注意到,中國政府今年試圖降低外國機構投資中國債券市場和股市的難度。中國人民銀行放寬了對外國信用評級機構的限制。政府已經降低了對某些種類債券收益的稅收。
大部分流入資金進入了債券市場。今年前9個月,大約662億美元流入了中國國內債券市場,使得持有債券總額在9月底達到2772億美元。
報道稱,資金流入的一個原因是,相對于歐洲政府債券而言,中國債券的收益率較高。11月中旬,德國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約為0.37%,遠低于中國10年期國債的3.5%。
然而,收益絕不是唯一因素。中國債券將被納入國際指數,成為大型機構投資者的基準,也就是說,資產管理公司別無選擇,只能開始建立自己的敞口。
報道稱,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將在明年4月開始的20個月時間里納入人民幣計價債券,其中386支中國債券將納入該指數,權重為5.5%。預計摩根大通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和花旗世界政府債券指數也將緊隨其后。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債券投資者將不得不大量買入中國國內債券,從而進一步增加資金流入。
對于央行來說,另一個因素在發揮作用。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儲備貨幣籃子,使世界各地的央行不得不增加它們的儲備人民幣數量,以便更密切反映該貨幣籃子的構成。人民幣在2016年加入后,在IMF貨幣籃子中占據了10.9%的權重。
報道稱,流入股市的資金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納入國際指數的推動。全球指數提供商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公司(MSCI)今年早些時候將235支中國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迫使跟蹤這項指數的基金管理公司購買這些股票。
截至2018年9月底,外國持有的中國A股股票市值高達1850億美元,與今年年初的水平類似。
報道稱,即便當美國和中國在貿易戰中相互角力之時,中國還是在發現向全球資本開放的效用。
消息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