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可喜的是,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2012年,成品、半成品出口額首次超過原料。今年,這一趨勢持續加劇,上半年羊絨衫出口達到3824萬美元,同比增幅高達196.4%,而羊絨原料出口額僅為1905萬美元,同比降幅41.3%。出口產品結構的明顯優化,見證了寧夏羊絨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行業話語權。寧夏能夠在200年來一直為歐洲控制的紡織行業里占據“一席之地”,傳遞出具有現實意義的啟示。
集群式發展催生動力
寧夏每年生產處理原絨近萬噸,然而讓人稱奇的是,本地自產原絨量不足200噸,95%以上的原絨從國內外收購而來。這得益于寧夏擁有一支3萬多人的羊絨收購隊伍,足跡遍布新疆、內蒙古等13個省區以及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周邊9個國家。
在原絨收購領域站穩腳跟后,產業集群效應逐步凸現。全區大大小小羊絨企業多達300家,主要集中在南部的同心縣和中部的靈武市,以此形成了兩大產業集群。同心定位于全國羊絨集散地,經銷原絨約占全國產絨量的二分之一、世界產絨量的三分之一。靈武則定位于羊絨產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創匯基地,主要生產加工無毛絨、羊絨條、羊絨紗和羊絨衫等,成為目前在全國同行業中最具影響力的羊絨產業集群。同心與靈武在羊絨產業上的明確定位,避免了兩大集群的同質競爭,并形成有序的上下游關系。
在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呈現出一種“競爭+合作”的態勢。同行相互交流、切磋技藝,常常迸發出創新的靈感。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得到攻克,羊絨精紡、低溫染色等技術工藝水平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非只如此,集群式發展還增強了整個行業的抗風險能力。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寧夏羊絨加工企業憑借著對產業的發展信心,并沒有減少對原料的購買,而是積極籌措資金擴大收購,既緩解了上游供應商的壓力,也鞏固了產業地位。結果,整個產業不但沒有倒下,反而轉危為機,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集群式發展,彌補了寧夏羊絨產業上的短板,形成了強大的內生動力。
轉型升級增添魅力
只靠出售原料和貼牌生產,產業永遠長不大,生產的再多,也只能是從別人碗里討得一杯羹。在融入國際市場的進程中,寧夏羊絨企業逐漸看到,必須要擁有自主品牌,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品。
中銀絨業是中國最大的羊絨采購企業和全球最大的精品無毛絨、羊絨條供應商。自2004年以來,公司逐步改變以銷售羊絨初級加工品和代加工為主的盈利模式,成立寧夏山羊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羊絨產業發展提供成熟配套的技術與服務。公司起草的《寧夏山羊絨絨條地方標準》,是全國羊絨制條行業的第一項標準,填補了羊絨條無地方標準和國家標準的空白。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十一五”期間,靈武羊絨園區企業承擔區級以上各類科技項目42項,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2項,獲得發明專利20件,爭取國家科技經費3000多萬元的支持,攻克了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羊絨分梳、制條、紡紗、低溫染色等技術工藝水平達到國內或國際領先水平。園區還通過了國家科技部的“國家火炬計劃”評審,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
在產品結構上,寧夏羊絨產業也已經初步實現了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初級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由貼牌產品向自主品牌轉變。寧夏羊絨產業已成功培育“菲洛索菲”、“靈州雪”、“千堆雪”、“絨典”、“帕雪蘭”等一批自主品牌,羊絨制品精深加工比重已接近50%。
政策扶持凝聚合力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好的市場前景,更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扶持。政府對某一產業的特殊支持,事實上就是對區域支柱產業的定位。
在對待羊絨產業的發展上,地方政府曾有過深刻的教訓。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值羊絨產業起步的關鍵階段。地方政府卻不規劃、不引導、不扶持,任其自生自滅。一些羊絨企業因造假失信破壞了市場秩序,整個產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大量區內外羊絨經營者被迫離開寧夏,轉向河北清河等地。眼看著羊絨產業的日漸衰落,地方政府的神經被深深觸動。本世紀初,寧夏自治區黨委、政府開始優化經濟環境,重振羊絨產業雄風。
2002年,寧夏自治區政府專門成立了羊絨產業協調小組,靈武、同心分別建起了占地3000畝和500畝的羊絨工業園區。2007年,又出臺了《關于加快羊絨產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自治區財政廳設立促進羊絨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羊絨擔保機構風險抵押金。科技部門還通過培育科技創新平臺和開展技術咨詢服務等渠道,有效解決羊絨加工科研裝備不足的問題。
為提高寧夏羊絨的知名度,自治區政府于2006年9月舉辦了首屆中國寧夏國際羊絨博覽會,展會雖然只有兩天,但簽訂內外銷合同貿易金額22億元。從這一年起,每隔兩年舉行一次,會期不斷延長,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羊絨博覽會成為促進羊絨產業國際化的又一助推器。
檢驗檢疫注入活力
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質量,邁向國際化必須走以質取勝的路子。寧夏羊絨產業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的精彩表現,與檢驗檢疫部門的持續幫扶密不可分。
早在2009年初,寧夏檢驗檢疫局就與轄區內4家龍頭羊絨企業簽訂了支持協議,以提升產品質量為著力點,共同打造羊絨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支持的重點側重于指導企業建立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幫扶提升自檢自控能力。為進一步促進羊絨產業升級,又與靈武市政府于2012年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同建設出口羊絨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由于分屬不同的產品種類,羊絨原料與羊絨成品享受不同的“待遇”。寧夏檢驗檢疫局將羊絨衫納入出口分類管理的范圍,抽檢比例大幅降低。羊絨衫出口大戶 ——中銀絨業,獲得一類企業資質,實現了當天報檢當天檢驗檢疫放行。放行周期由原來的3天左右縮短到1天,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成為擴大出口的助推器。
在檢測技術方面,寧夏檢驗檢疫局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國家級羊絨及其制品檢測重點實驗室。自2008年成立以來,完成科研項目11項,制定國家標準6項、行業標準1項。一大批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檢測能力,大幅提升了檢測速度和準確度。更具創新意義的是,該實驗室于2010年搬遷至靈武羊絨工業園區,一個面向所有羊絨企業的檢測服務平臺就此搭建起來,直接參與到技術研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