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優勢 機器人搭建是強項
揭牌儀式充滿了濃濃的科技味。就連活動錄像都摒棄了傳統的攝像機,而是用一臺輕巧的無人機攝錄下了活動的全過程。
“基礎模型機器人和電腦機器人創意賽,一直是我們的強項。”該校校長劉麗萍介紹,從2007年開始,學校成立了機器人制作工作室。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學生一起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機器人搭建活動。
在學校展出機器人的教室里,學生現場演示了魔方復原機器人。用這個機器人來幫手,扭得再亂的魔方,也能在1分多鐘內就完全復原。除此之外,機器人工作室的學生還先后制作了“幫助高位截肢人員散步的機器”、“多功能轉移輪椅”、“家庭火災方位巡邏兵”等機器人,并參加了全省、全國的科技創新大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目前,昆明市科協正在制定“十三五”規劃,將進一步加強全省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的建設,計劃每年在中小學資助3-5個示范性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建設,下一步,還會讓青少年科學工作室走進社區。
科技創新 把苗族蠟染搬進課堂
今年,該校又新成立了一個科技創新工作室——蠟染工作室,將這門苗族的傳統手工技藝帶進學校。凡是3-6年級的學生,感興趣的均可主動報名參與。
“蠟染和科技有什么關系?”蠟染工作室的老師羅婧姝對此解釋道,因為在制作蠟染的過程中,涉及到還原、氧化等一些科學知識。每個要參與蠟染制作的學生,都需要先進行理論學習,把基礎知識打牢,才能進入實際操作。
為了找到蠟染的手藝人,學校也費了許多周折。“這門手藝現在已經瀕臨失傳,很多苗寨里,只有60歲以上的老人才會。”校長劉麗萍說,最終,他們在安寧太平鎮一個村子找到一位老人,通過各種游說,老人才愿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將這門手藝教給老師們來傳承。
作品展示 3個月DIY工作室窗簾
今年9月份,該校六(1)班學生秦悅和她的小伙伴一起,進入了蠟染的實際操作階段。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為蠟染工作室染窗簾。
講起蠟染的技術,六年級的秦悅說得頭頭是道:“要先去找自己喜歡的圖案,打印下來之后,描在白布上。然后在不需要染色的地方涂抹上蠟,蠟干了之后,再把布放進染缸。染好色,再用沸水脫蠟。”聽著秦悅說得這么容易,老師忍不住在一旁補充:“其實并不容易,他們平均每個人完成一小片窗簾,至少都要花100個小時。”
“蠟染最費時間的就是涂蠟,這個環節只要一出錯,前面的所有環節都要重頭再來。”秦悅說,自己就有過這樣一次經歷。第一次給窗簾涂蠟的時候,自己沒有留意,把布放得離溶蠟器太近。直到整塊窗簾都快圖完時,才發現溶蠟器的溫度把窗簾上涂好的蠟熔化了,流得到處都是。
最終,18個孩子花了3個月時間,終于把工作室的窗簾掛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