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老年人都還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中掛上一件博山琉璃藝人做的琉璃珠簾就會顯得格外富麗堂皇。琉璃珠簾一方面具有隔斷的實用價值,另一方面又是一件藝術品。然而,隨著人們家居生活方式的變化,這種琉璃藝術實用品離人們越來越遠,制作琉璃珠簾的工藝也陷入失傳的尷尬境地。
張店的孫先生最近搬新家,想在廚房和餐廳之間掛個簾子擋一下,由于孫先生是博山人,他自然想到了博山的琉璃珠簾。孫先生認為,琉璃珠簾除了能起到隔斷的作用外,還能起到美觀的作用,于是他到博山琉璃大觀園尋找,找遍所有的琉璃門店也沒找到。博山陶瓷琉璃藝術中心的經理告訴孫先生,博山美術琉璃廠曾經生產琉璃珠簾,本世紀初,博山美術琉璃廠倒閉后,博山的一些琉璃工坊基本沒有生產琉璃珠簾的,掌握這門技藝的老藝人有的閑賦在家,有的在一些個體的小作坊內打工,由于生產琉璃珠簾非常麻煩,利潤低,私營的琉璃工坊都不產了。
淄博市工藝美術協會的原秘書長李先生告訴記者,十幾年前成立的愛美琉璃廠曾經傳承博山美術琉璃廠工藝生產過琉璃珠簾,因美觀實用,頗受市場歡迎。曾在博山美術琉璃廠工作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孫即杰,今年因病去世,意味著正宗的博山琉璃珠簾面臨失傳境地。
據了解,琉璃珠簾曾是明清兩代皇宮御用的琉璃制品,它是用細絲串起琉璃珠— 也就是玻璃珠,編織成整幅的珠簾,用各種顏色的琉璃珠穿成漂亮的圖案,掛于門戶之上。編簾之珠皆為近于無色的透明質地,簾體展現為半透明的絢麗色彩,看上去如同一幅中國畫,夜晚,因為有燈光的掩映,在黑暗中輕澤悄閃,如一池秋水。因此,博山產的琉璃珠簾是明清兩代的貢品,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曾經代表博山琉璃的琉璃珠簾離人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