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一年多的積累與沉淀,“一帶一路”的構想藍圖框架已經明晰。對于東方地毯而言,想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挺進“一帶一路”已然成為一個現實的選擇;而對“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而言,同包括東方地毯在內的家紡產業的合作,也將為其開拓中國市場增添一個重量級的砝碼。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現在是東方地毯發展的最好時代,東方地毯既有地毯編織的材料優勢與技術優勢,又有面向周邊國家的地緣優勢。在‘一帶一路’宏偉戰略的支撐下,可以說,目前是東方地毯走出去的最好時機。”東方地毯集團董事長韓洪亮說。
“現在也是東方地毯發展的最壞時代。在經濟調整周期下,實體經濟發展趨緩,地毯市場的需求發生了變化,需求量進一步降低,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尤其是土耳其等周邊國家的產品出口中國,即使加上關稅、增值稅與運費,仍然比我們國內市場的地毯還要便宜10%—15%,對整個地毯行業的沖擊是十分嚴重的。”
攤開地圖可以看到,“一帶一路”貫穿亞歐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這兩大經濟帶合計占世界人口的37%,占GDP的47%。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西橫貫兩大經濟帶的“一帶一路”沿線有65個國家,人口約44億、GDP為21萬億美元,分別占世界總量的63%、29%,貿易總量只占全球1/4,以貿易促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帶動貿易增長的正循環潛力巨大。
“如此之大的商機與市場潛力,就需要我們做一些具體的市場分析,并結合行業的現實做一些比較深入的思考。我們到底需要做些什么?通過什么方式來提高我們的競爭力?我想,唯一的出路,就是適應市場、了解市場、緊跟市場的腳步,而這些,就是要通過不斷的產品開發與創新來實現。”韓洪亮說。
大勢所趨,順勢而為
業內人士指出,“一帶一路”是我國繼經濟特區和加入WTO之后的“第三次改革開放”,之前兩次主要是引進資本,而這一次則是資本走出去,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在中國卸去“世界工廠”角色后,全球制造業正在悄然向湄公河流域轉移。包括地毯在內的國內紡織企業在過去30年積累的產能亟須主動進行合理的跨國配置,從而重獲比較優勢。
為了順應大勢,東方地毯在“一帶一路”甫一提出,就開始著手進行規劃。據悉,東方地毯推進國際化的具體措施是“1+N”,即“一條通路,N面開花”。
據東方地毯總經理崔旗介紹,為了搶抓“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商機,近年來,東方地毯積極集聚集團資源,先后多次在俄羅斯、土耳其和德國等地舉辦展會,不斷加快新興市場業務開拓。2015年,東方地毯的國際業務部,對于海外業務的管理職能以及海外品牌戰略協調也進行了進一步的強化。除此之外,公司還在不斷加快海外經營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提升海外經營能力。
“從去年開始,東方地毯便舉行了“新絲綢之路萬里行”活動。途徑新疆、青海、西藏、寧夏、內蒙古等西北五省區,歷時近20天,行程兩萬多公里,進行了一次傳承民族文化、塑造自身品牌的創新之旅。今后,這一活動還將繼續。”崔旗稱。
據悉,憑借擁有的112項自主專利,東方地毯已暢銷歐美、中東、亞太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成為全球布局、跨國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世界著名地毯公司,是東方地毯未來的核心戰略目標。”韓洪亮自信滿滿地描繪出了自己的愿景,“下一步,東方地毯還要向其他尚處空白、但蘊含商機的國家進行市場布局,從貿易窗口、市場以及購物中心等方面一步步提升,讓自身的產品‘走’到更多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