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桐鄉市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獲悉,桐鄉藍印花布相關申遺材料已進入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網上審批環節,如果能順利通過并最終通過專家評審,即可成為第四批非遺“國寶”,走上傳承與保護的新臺階。
申報數量有限制 保護單位要明確
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于去年啟動,不同于以往不限申報數量,此次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推薦申報項目數量不多于30項,這使各地申報競爭更加激烈。
“桐鄉藍印花布這次面臨全省100多個非遺項目的競爭,能脫穎而出證明這項非遺本身所具有的價值,以及近年來桐鄉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上所做的努力。”桐鄉市文化館館長褚紅斌告訴記者,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桐鄉市文化單位和桐鄉豐同裕藍印布藝有限公司、桐鄉藍印花布廠有限公司等加大了藍印花布的研究、保護、傳承和宣傳,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也成為省、市、縣三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此次申報工作另一個特點是在申報書中要明確今后的保護單位,且保護單位須具備法人資質,“這給保護單位明確了權限和職責,有效解決了以往一些‘重申報輕保護’的問題。”桐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陳亞琴說。
據了解,今后5年桐鄉將“建立‘桐鄉藍印花布’數據庫”、“建立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專題展示館”、“建立藍印花布同業協會,確定產品標準”、“設立傳承教學基地”、“復原林漢杰《民間藍印花布圖案》78幅圖案”……
已有同類“國寶” 桐鄉如何“突圍”
國內如今幾乎只剩江蘇南通和桐鄉兩地在傳承,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位藍印花布“國大師”等都已被南通收入囊中,那么,桐鄉藍印花布如何在傳承和特色上“突圍”?
“其實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南通在藍印花布的學術文化研究上做得很出色,而桐鄉藍印花布的生產性保護做得特別好,兩者各有特色和長處。”陳亞琴說,桐鄉涌現了豐同裕、藍藍、泰豐齋等知名品牌,還利用烏鎮豐富的旅游資源,廣開門店、布局全國,擴大了桐鄉藍印花布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桐鄉藍印花布廠有限公司董事長、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周繼明表示,此次申報國遺,對從業者來說是一件十分鼓舞的事,他們公司接下來將加速 “桐鄉藍印花布藝術館”的建設;建立“桐鄉藍印花布研究中心”;設計出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作品,并及時投放生產等。“我們企業將努力讓傳統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煥發全新的生機。”周繼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