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2 日,知名傳統文化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帶著新作品回歸,引發網友廣泛關注。11 月 13 日,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自己曾經在江蘇南通拜師國家級非遺藍印花布傳人王振興。“她來我們這里學習過,是個非常認真的姑娘。”王振興的大兒子王建烽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李子柒不止一次來南通通州學習和體驗,也非常關心這項傳統非遺技藝的傳承情況。
李子柒兩次來到南通學習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淡出”公眾視線三年多,李子柒外出了上百次,拜訪了多位非遺文化傳承人,靜心沉淀自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表示自己曾拜訪國家級非遺藍印花布傳人王振興,并分享了和王振興之間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悟。
對于這個姑娘,王振興的長子王建烽現在還有著深刻的印象。王振興的三個兒子都學習和傳承這門非遺技藝,王建烽是該項目的省級傳承人。“ 2018 年,她應該是在網上看到了我們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當時非常感興趣,就聯系我們說想來現場體驗學習。當時我們只知道她姓李,我們都叫她小李。”王建烽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李子柒來的時候就像是一個普通的學習者,非常仔細地了解了藍印花布制作的整個流程,并自己上手體驗了相關環節。最近李子柒又來過一次,這次他們才知道這個姑娘在網絡上非常有名。
“她跟我們聊天時,非常關心藍印花布的傳承和發展情況,非常希望這門傳統技藝能原汁原味地保存好。也告訴我們時代在變化,要和現代審美和流行接軌,多開拓一些新的產品,也要注重非遺技藝的宣傳,可以讓更多人來了解我們這門技藝。”王建烽說。
傳承技藝 60 多年,老人堅持制作“原汁原味”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什么樣的?很多人可能會產生好奇。這門技藝源遠流長,歷史可追溯到宋代,宋元時謂之“藥斑布”。明、清時稱之為“澆花布”。由于用靛青做染料染色,印成的花布藍白分明,色澤沉著,故而又稱為“藍印花布”。
南通的藍印技藝,是在明代中后期由江南移民帶入的,并隨著棉紡織業在南通的繁榮發展,這門古老技藝擴展應用開來。經過先民代代傳承,這門古老技藝得以在南通沿襲至今,南通也因此被譽為“明清以來唯一不間斷傳承民間藍印花布傳承基地”。藍印花布之于南通,亦如云錦之于南京、絲綢之于杭州、刺繡之于蘇州。
二甲鎮是南通藍印花布之鄉。1939 年出生的王振興是二甲藍印花布第六代傳人。18 歲時,王振興成為二甲印染廠的一名學徒工,從此便與藍印花布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創辦作坊之日起,王振興就堅持用“大青葉”和“小青缸”做“真正的藍印花布”。藍印花布藍得清純,是因為采用了植物染料 —— 藍草。據《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再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于染布,曰小缸青。”收獲的藍草葉子浸放在石壇中,過幾天后去掉腐枝,放入石灰,使之沉淀。沉淀后的染料似土狀,俗稱“土靛”。藍草的葉子在中醫中被稱為“大青葉”,具有藥用價值。
23 歲孫女成“準接班人”,傳統藍印花布越來越受年輕人歡迎
為了保留住這種“真正的藍印花布”的印染技藝,王振興將三個兒子留在了身邊。他說,他們都掌握一身技術,如果在外面會有更好的發展。現在,大兒子王建烽負責業務接洽、圖案設計、花版制作;二兒子王建勇主要從事生產,負責染色、配置漿料、刮花等工序;小兒子王建煒掌握靛缸配料,現在保養“小青缸”是由他來完成的。三個兒媳也在家里工作,她們將染好的藍印花布縫制成服裝、帽子、臺布、提包等多種工藝品。王振興一家人配合默契,他們的作品屢獲工藝大獎。2011 年,王振興被評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對于非遺技藝來說,尋找傳人尤為重要。李子柒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到,之前王振興告訴她,家里的孫輩雖然也有所接觸和學習,但受到種種現實因素的影響沒有年輕傳人。
值得高興的是,王振興的孫女已經打算成為正式的接班人,目前正在跟著長輩們潛心學習。“我孫女今年 23 歲,是孫輩里最小的一個,其他孫子孫女都長大了,有的已經在外地定居工作了。她回到了家鄉二甲,愿意全身心投入到這項技藝中。”王振興欣慰地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如今孫女已經基本掌握了藍印花布的制作技藝,如今正在潛心研究刻板技術,這也是整個制作流程中比較關鍵的一步,她正扎實打下基礎,為正式接班做好準備。
除此以外,王振興一家也在積極轉變原有的思路,根據現代年輕人的審美和潮流設計圖樣,迎合國潮趨勢,也開始在網絡上發布視頻,來吸引更多網友的關注。“現在我們雖然還是以零售為主,但訂單比以前多很多,可以感覺到大家越來越喜愛我們的傳統文化。”王建烽說。
如今,像李子柒這樣愿意了解和學習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從 2006 年起,染坊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南通藍印花布展示基地”以來,這里每年會接待七八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我們已經接待了來自上百所學校的學生,還有許多外國友人來參觀和體驗。”如今已經 84 歲的王振興說,他現在還堅持在染坊一線工作,也希望力有所及的時候,能更多地推廣這門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