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國在軍事裝備上愈來愈注重其偽裝性能。數碼迷彩是近年來較為流行的趨勢。
數碼迷彩的特點:
數碼迷彩一般由黑色、棕色、綠色、卡嘰色(土其色)由深到淺組合而成,主色調的顏色一般是根據著裝地區的自然環境而設定,因此又分為森林型、沙漠型、荒漠型、黑夜型等數碼迷彩。數碼迷彩最顯著的特點是花型呈直角或直線條的正(長)方形小方塊,立體感、凹凸感較強。因此模擬自然界的砂石、樹蔭、丘陵等更為形象生動。根據有關資料介紹,數碼迷彩的偽裝性能較曲線型迷彩更為優越。
我公司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已開發生產出林地型、沙漠型、荒漠型、黑夜型、警察型等各種數碼迷彩,采用分散/士林染料印花,其布面輪廓清晰、立體感強、顏色飽滿、勻染性優良,染色牢度及各項指標達到AATCC、ISO、BS等標準要求。產品出口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數碼迷彩除用于軍事裝備外已逐步向民用領域發展.。
1.數碼迷彩分散/士林染料印花工藝;
1.1.1 前處理;
織物 160cm 20 x 16 (120 x 60 3上1下 ) 滌 40 棉 60 紗卡
工藝流程:翻縫――煮煉、漂白――燒毛――定型――絲光――染色(打底色)――印花――焙烘――快速蒸花――后整理拉幅――檢驗
煮煉 一般出口面料要達到標準克重要求,采用重煮輕煉工藝 。處方為:
燒堿: 20-30 g / l
煮煉劑: 4-8 g / l
溫度: 90-95 ℃
時間: 45-60 min
1.1.2 漂白
工藝濃度: 2.0-2.2 g / l
溫度: 95-98 ℃
時間: 45-60 min
前處理應加強水洗,充分保證織物的毛細管效應。一般毛細管效應應該控制在8 cm以上
1.1.3 燒毛 采用二正一反火口,燒毛速度 90-100 m/min
將燒毛放在前處理、煮煉漂白之后,是為了避免160 cm布幅的坯布因打包造成的折疊印在燒毛過程中易產生燒毛不凈的條道,影響后工序加工。
1.1.4 定型
溫度控制:
前烘房 200-205 ℃
后烘房 205-210 ℃
車 速: 以定型時間40-45秒為宜
下機幅度: 少于坯布幅度4-5 cm
定型針眼距布邊 ≤1 cm 為宜
1.1.5 絲光
絲光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印花產品的光澤度及鮮艷度,因此控制好絲光工藝是較為重要的。故推薦:
軋堿槽堿濃度: 220-240 g / l
噴堿濃度: 50-70 g / l
噴堿溫度: 70-85 ℃
采用五噴五吸工藝,強調后水洗,確保下機布面PH值7-8。
1.1.6 染色
數碼迷彩染底色一般要求一致性要好。因此要求技術人員精益求精;我廠采用的是底色軋料烘干不還原過來的簡易工藝。該工藝具有省水省電等優點。但因是用毛光樣對色,對工藝操作要求較高,要經常檢查,確保色相一致性。
1.2 印花
1.2.1 糊料的選擇
數碼迷彩要求輪廓清晰,線條不能拖泥帶水。因此對糊料的選擇尤為重要。糊料必須具備良好的成糊性、滲透性、透網性、抱水性及優良的吸濕性和易洗除性,粘度太高會造成拉絲、露底等現象。圓網印花機一般選擇中、低粘度的海藻酸鈉糊料。
1.2.2 印花處方:
散染料 X
還原染料 y
海藻酸鈉 2.4/100kg
1.3 制網
數碼迷彩印制水平的高低、效果的好壞,制網是關鍵之所在;一般圓網目數選擇在80目以上即可;目數太高,會造成堵網、清洗困難、網坯價格太高等缺點。因此并不是目數越高越好。我廠一般選擇80目的圓網。通過不斷的生產實踐證明,使用80目網坯,在刮膠時盡量刮薄刮勻一樣能達到高目數圓網的效果。
1.3.1 刮刀的選擇
刮刀選擇 0.15mm X 45mm 、0.15mm X 50mm為宜。太硬易出現條道或露底;太軟會造成直線不直、輪廓不清晰等問題。
1.3.2 焙烘
應根據分散染料的選型選擇最佳的焙烘溫度;
染料類型 T
低溫型染料 185-190℃
中溫型染料 195-200℃
高溫型染料 200-210℃
我廠選用的是中溫型染料,因此工藝溫度為 200±2℃
1.3.3 蒸化
采用快蒸工藝。飽和蒸汽壓力0.35mpa以上溫度130℃以上,蒸化時間10-15秒,加強后水洗,確保皂洗牢度達到標準要求
1.4 后整理
數碼迷彩主要用于服裝面料,為了達到良好的服用性能,一般要進行柔軟或防雨整理,選用的助劑一般是滑爽的硅類柔軟劑或氟類防水劑。
防水工藝條件:
氟類防水劑xq-607 25-30 g/l
六羥樹脂 10-15 g/l
氯化鎂 5-10 g/l
PH值 4.5-5
軋余率% 70
烘干溫度 100-110℃
焙烘溫度 180-185℃
焙烘時間(秒) 20-25
整理后的數碼迷彩,具有良好的防雨性能,手感柔軟,挺闊。
2. 結論:
2.1 數碼迷彩生產的關鍵在于過程控制,前處理質量的穩定是印花加工的基礎。
2.2 數碼迷彩印制效果的好壞,制網是關鍵,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或責任心也尤為重要。
2.3 要提高數碼迷彩的一等品率,應加強工藝控制,生產工藝盡可能優化,便于操作。